2019年,山东省出生人口118.39万人,出生率11.77‰;死亡人口75.44万人,死亡率7.50‰;自然增长率4.27‰。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070.21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8.06%,15-64岁人口占66.1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7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51%,比上年末提高0.33%。
早在2017年,山东人口已经过亿。
这里有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事实,是不容质疑的。
很多山东人都有山西人血统,甚至是山西移民的后代,尤其是鲁西、鲁南、鲁北。
在山东,乃至于中国一半以上的地区,都传唱着一首歌谣,“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早年间,上了年纪的老人总爱说:”咱们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据史料的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大规模有组织移民达到十八次,总人数近百万。
当时,山西洪洞县城各处张贴告示,声称不愿意迁移到外地的居民,只需在某日之前到广济寺下集合登记取消移民资格,愿意迁徙的留在家中等候即可。
很多百姓信以为真,纷纷签字画押,仅仅三天,签字人数就高达十万余。
大家在官兵强行“护送”下,全部迁移到中原地区。此后,上百万的移民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往各地,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仅朱元璋统治时期,大规模移民就多达十余次。
其中,迁居山东的约有五十万。山东是明清移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当年迁往山东的移民,遍布山东省17个地市的109个县。
那么,原来的山东人都去了哪里,为何山西人变成今天的大多数山东人先祖?
归根一点,山河故人少。
宋朝以来,山东战乱不止,人口经历了三次人口严重损失,分别是宋末、金末元初、元末明初。
在山西移民到来之前,山东人损失非常严重,大多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灾荒,或移民南方,整个山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靖康之变
宋代,山东人口众多,户数约为51万户,约72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户数的7.5%,和今天比例大致相同。
虽然,全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移至江南,然而山东依托其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生产技术优势,仍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雄厚经济实力。
查问史籍,还不乏“齐鲁之富,甲于天下”“膏腴之地,财赋所出。桑麻之富,衣被千里”。京东州郡“丰岁物贱”之类的记录。
但是北宋末年,金朝先灭契丹,后挥军南下,结果北宋在“靖康之变”中灭亡。
在这场灾难,山东地处交战前沿,到处兵乱不止,加之金军不断在山东掠夺人口,充作奴隶,于是大量山东人开始南迁,其中就有李清照夫妻。
还有孔氏家族,孔府南宗就是这时候迁徙到浙江衢州的。直到元朝建立,南宗才让位北宗,北宗正式才成为孔氏正脉。
金朝统治占领山东后,大量女真人随之迁入,不断抢占汉人土地,同时金朝不把汉人看做自己的子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甚至扬言“汉人无补于国,可空其人以为牧地”。
这迫使原本没有南迁的百姓加速搬离,以谋活路。
由于战争破坏和女真奴隶主贵族的掠夺,山东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摧残,户口流失、土地荒废的情况十分严重,山东人口数量比北宋后期减少高达50%,仅剩下不到400万人。
金元易代
金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安定和金朝恢复经济政策,人口逐渐开始恢复,一度超过了北宋时期。山东人口总数,名列金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第一位。
但是到了金末元初,蒙古大军攻打金朝,进入中原,山东人“南逃淮泗者,积流民数百万”。山东百姓,逃荒到江南者,更是“千百成群”。
整个山东四处是战火,造成人烟断绝,赤地千里。同时山东人,成为蒙古族征兵的主要来源基地。
长期的杀戮掠夺,导致山东人口损失惨重,生灵涂炭。
最严重的时候,山东地区的人口不足北宋兴盛时期的五分之一,仅余下150万,还多是老弱妇孺。人口下降幅度如此之大,历史罕见。
元初统计,山东人口约为200万。这个数字与宋金时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
元朝统治时期,山东区域历经战争创伤,元气大伤,经济一度出现停滞、倒退现象。
元朝统一中国后,横征暴敛加重赋税。贪污之风不仅在官员中猖獗,元朝末期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元朝还将百姓分成四等,这种带有强烈民族歧视的做法非常不得民心。贪污腐化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元朝末年的税赋比开国时期高出二十多倍。
元末,先是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后来又元朝内战,明朝北伐,再到朱棣靖难,山东的灾难接踵而来,成为主战区,南北双方在山东展开拉锯战,人口损失无数。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元末,山东一场长达十数年的旱灾。
当时一锭银子才能换来八斗米,灾民易子而食已是常态,兵士当街掠人为食更是数不胜数。
灾年过后,疫情横扫,侥幸没有死于旱灾的难民却无力面对疫情。
疫情未清,黄河又多次决堤,冲垮沿途无数村庄。
山东是黄泛重灾区,灾民好容易熬到粮食快要收获,却被漫天蝗虫洗劫一空。
山东全境因蝗灾多年颗粒无收,百姓不得不死走逃亡。四十余年间,仅在山东地区发生的水、旱、蝗、疫就高达18起。
原本富庶的山东,在多年灾情与战乱后,人口锐减,出现大片无人区。
山西向全国移民
明朝立国后,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扩大经济,巩固新王朝。于是颁布一项重要国策??移民。
和山东相比,当时的山西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
这里地处平原,周围被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从而躲过元末多起战乱。
那段时间,山西风调雨顺,收成颇为理想,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人口稀少,山西当时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几乎到了人满为患的境地。
朱元璋决定在山西实行“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拉开序幕。
当时移民负责机构设置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周围有一棵大槐树被百姓视作神树。于是登记造册,发放路费就选择在神树之下进行。
可是故土难离,很多百姓并不接受移民动员,不想离乡背井到异地他乡去过完全未知的日子,甚至对“给银钱、备农具”的优待政策也毫不动心。
无奈之下,明朝只好出台移民法规,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强行迁徙。
官方不但强势压迫,还使用更为卑劣的诱骗手段,促使移民快速进行。
据统计,仅从大槐树迁出的人口姓氏就达到812个,迁西区域涉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三十余个省市。
移民在山东
明初时,山东地区可耕种土地面积比山西大了将近五倍,可是人口却不如山西多,所以山东地区成为移民的重点地区。
移民主要安置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等地。
鲁西南一带大多数村庄都是明朝建立的。
除了直接移民外,山东还有多次间接移民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的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这里土地贫瘠,而明朝初期还规定,迁民“同姓同宗者不能迁居一地”,也导致很多家族分居异地。
此次移民对百姓文化风俗方面也产生巨大影响。
以徐州为例,作为南方省份的城市。
徐州却和北方文化风俗一致,甚至整个中原地区、皖北、苏北也形成文化一体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创造山东灿烂文化的古代山东人,他们的后代到底在何方?
他们流亡到南方以后,大多定居于江浙、福建一带,创造了今天灿烂的南方文化和经济。
虽然今天山东没有了战乱,但是孔雀依旧东南飞,优质人才流失严重。这个问题,山东不得不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