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风险大,不要轻易尝试。
作为曾经计划过在家教育孩子的尝试者,姜玲得出这样的评价。
最近几年,“在家上学”从个别名人家庭蔓延到普通人家庭中,做出如此选择的家长自信,他们能够提供给孩子比学校教育更好的教育。
根据思而学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肖雪的定义,国内的“在家上学”可以理解为“在家长的安排下,由符合条件的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教育,以完成基础教育任务的教育活动”。家长自行教授、书院和私塾教授和微型学校教授构成了“在家上学”的3种主要类型。
“在家上学”可以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可以让孩子暂时逃离考试竞争,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风险。
家长备课问题多
适应艰难??这是姜玲最初打算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在家上学的初衷。
关于适应难的原因,姜玲说,孩子在班里是年纪最小的,“如果不是提前剖腹产,他应该跟着下一届上。孩子的情绪和自控力明显落后于同班同学,在以坐着不动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上,老师对他的评价不高”。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家上学”?在思而学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等人进行的相关调查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两项占比最高。
作为全职妈妈的姜玲,曾经是教育专业的高材生。“当时我就想,干脆把孩子领回家算了,我既有时间又有能力。加上我自打怀孕起就研读幼儿心理等课程,我有信心用更少的时间教孩子学完课本内容,平时还可以带他到处游玩,避开假期错峰出行,怎么看都划算”。
于是,姜玲开始着手准备。
姜玲先是制定了自己的目标??随时让孩子回归学校的无缝对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让孩子建立符合应试教育的知识体系,其次是孩子的德智美教育。“我当时的准备是,我可以教美术,选择俱乐部让孩子参加球类运动,请老师教音乐。至于德育教育,不管是去学校还是在家上学,这一项都需要在家庭中完成,也不存在问题。扳着指头算下来,孩子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在他最喜欢的手工劳作上。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动手型的学习者,在家上学完美契合了他的需要”。
不过,在计划过程中,姜玲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上大学时,我也曾备课,因此我知道在一堂高质量的课背后,即便是有教育背景的家长也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找素材、搭建课程结构、做PPT,同时还要对孩子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准备,还要设计合适的课后练习。”姜玲对记者说,相对而言,学校老师在多次教学带班后,会有自己的资料库,对学生的提问也会有更准确的经验,布置课后练习时也会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可能需要的难度。“学校老师多年多次反复教学得来的经验,是我们这些家长难以企及的。更何况要教那么多学科,要达到像学校教学的程度,如果家长不是专业学教育的,几乎不可能做到”。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显然要重得多。“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有一些共性特征。”王佳佳告诉记者,80%以上的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都是城市居民,58.21%居住在大城市。有出国半年以上经历者占20%以上,“还有一半的家长具有教学经验”。
李雅卿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家上学。她主持的台北自主学习实验计划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之一”。无数家长问过她:“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学吗?”她总是坦诚相告:“孩子适不适合在家自学,要看他的父母和环境。太过自信或没有自信的父母,歪曲民主或误解自由的父母,若让孩子在家自学,恐非亲子之福。”
家长自己教学,是否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一问题的确是争议所在。媒体曾于2017年刊发报道,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居民李铁军坚持11年在家教授女儿,但女儿在语数外和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均学艺不精”。
李雅卿也不认为“在家上学”适合所有的孩子。外在的学习资源,父母可以依靠自己的条件来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理念,以及由理念而产生的实践力。直白地说,就是身为父母先要自问“我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来了解“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小孩”,然后才是在家自学环境的创造和资源的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