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汇总】

思而思学网 2024-01-07 09:58:01

 找准“发力点”,发挥脱贫“中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商州镇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退出村退出人口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开展了贫困家庭的调查摸底,完善扶贫对象动态识别机制,通过项目规划到户、资金扶持到户、产业发展到户、素质提升到人、帮扶责任到人、档案建立到人,确保扶贫到户政策全面落实,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全镇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目前我镇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阶段、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镇经济总量较小、距县城交通不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分散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我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我镇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腹地,我镇系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955户,共3619人,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233户,728人;2015年退出贫困人口72户,290人;2017年退出贫困人口242户,985人,贫困村退出1个;现仍未脱贫退出的共有408户,1616人,7个贫困村。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按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和贫困人口退出“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标准,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1、基础设施支撑不够,产业发展增收项目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2、传统经济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3、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4、因病、劳动力差致贫现象时有发生;5、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难题。

三、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谋划,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到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我镇贫困人口计划退出1073人,贫困村退出2个(松溪村、两河村),按照“先易后难,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帮扶责任落实到人”的工作思路。

全面分析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镇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必须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脱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二是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面分析掌握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及分布、贫困户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退出标准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措施精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脱贫成效精准。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镇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做好全镇产业发展谋划,形成户与户、村与村之间协调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我镇地处山区,以传统农业为主,无工业经济支撑,距县城较远,对外交通条件差。产业发展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增收的重要举措。

坚持规划引领:把脱贫攻坚规划、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作为产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区域倾斜安排的重要依据,以项目支撑规划任务落实,分级推动各类规划有效实施,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建议:1、东皇、安全、两河村发展种植业(猕猴桃、翠冠梨),辐射炳兴、商州、民乐、长久、二黄村的发展;2、铜锣村发展蔬菜种植(解决内需);3、晒金村发展茶叶种植,辐射洞口、辽叶的发展;4、厂坝、丰岩村发展养殖业,辐射新华村的发展。

坚持精准安排:把精准脱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在产业选择、项目设计、资金投放、金融服务等方面,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人施策,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到人。

坚持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离不开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龙头”带动,重点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依托有社会责任感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生产领域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贫困户。

坚持长短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涉农产业,还要注重拓宽产业精准扶贫领域,处理好传统模式见效慢和脱贫攻坚时效紧的关系,统筹做好项目设计,兼顾收益周期,既要着眼近期脱贫目标实施一批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又要立足长远谋划长效项目巩固提高脱贫成果,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坚持三产融合:从种养业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品牌、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扶贫,提高附加值,深度挖掘多种功能,将比较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提升贫困区域特色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使贫困户分享到更多的产业链收益。

(三)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多措并举,规划保障攻坚。

(四)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和管理。

镇村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

坚持和完善驻村干部沟通管理工作,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用到实处,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把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

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结合换届选举,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委岗位。

【班子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近期,通过认真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县扶贫政策,结合下乡调研,我们认为,县级脱贫攻坚应抓好以下工作:

1、精准规划是扶贫攻坚的核心要求。县政府要加强扶贫规划的领导,要将中央安排涉农资金和省市县10类84项项目资金目录下发到各乡镇、各村,各乡镇、村根据国家支持的项目进一步完善扶贫规划,县各职能部门对乡村规划项目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并对乡村规划涉及到本单位的项目做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完成项目投资的规模和概算,县统一汇总形成全县扶贫攻坚精准脱贫规划,把乡村的意愿和要求通过县级规划转化成县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县政府按照扶贫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等项目目标任务,确定年度实施计划,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压实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责任,激发部门争取资金的主动性,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行动统一、资金集中、凝聚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确保资金安排公开、公平、透明,确保扶贫资金效益的发挥,促进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2、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是“不落下一个人”的有效措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是解决建档立卡不准确,将非贫困户因学、因病、因残、因灾等因素返贫纳入到精准扶贫范围的有效措施。其核心是在保持当年核定的贫困人口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等方式整户识别、动态调整,把因学、因病、因残、因灾等返贫的纳入进来,把已脱贫的退出去;把以前识别不准的进行调整,将扶贫对象核准核实,确保精准识别、精准管理,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落到实处。

3、突出重点是扶贫攻坚的有效办法。扶贫攻坚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把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兜底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使其脱贫致富,并成为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帮扶组织机制,利用产业脱贫、加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使其尽快脱贫;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以政策兜底脱贫。

4、规范扶贫档案管理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国家考核验收扶贫工作既考结果、也考过程,因此在做好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电子信息档案和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贫困户、贫困村扶贫攻坚村级档案建设工作,规范村级和贫困户纸质档案的格式、内容和要求,列出清单,做出样子,全县推广,实现村级档案规范化、系统化、动态化。

5、异地搬迁是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住房认定是否危房是易地搬迁的基础工作。目前存在危房认定标准乡村干部难以把握的情况。另外,贫困户对异地建房认识不统一,部分贫困户有为难情绪不愿搬迁,问题较多。有关乡镇要进一步摸清底子,尊重贫困户的意愿,进一步完善切实可行群众满意的异地搬迁方案。县政府要责成权威部门,对危房进行鉴定,确保异地搬迁任务的圆满完成。

6、集体经济“破零”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目标。我县多数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差,靠转移支付过日子,正常运行艰难,虽然光伏扶贫带来了希望,但还要大力抓脱贫、走转型、促创新,在建设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中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在成立合作社时,将国有投资的部分资金作为集体的股金参与到合作社运作,也是集体经济“破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7、营造氛围激发贫困户自身动力是扶贫攻坚的行动先导。一是认真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指导,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部署上来。二是适时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村到户,教育引导贫困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提高主体意识。通过宣传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精准扶贫工作。三是要及时发现总结脱贫攻坚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动员新闻媒体加大干部帮扶工作以及扶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弘扬精准扶贫正能量,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干部帮扶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8、落实主体责任是扶贫攻坚的有力保障。要全面落实乡镇党政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扛起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努力,真抓实抓,亲力亲为。加强对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乡镇包村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率先垂范,为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做表率。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要坚决实行驻村帮扶干部专职抓帮扶,切实解决精力不集中、时间没保障的问题,要把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并实现退出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各项驻村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骨干作用,推进挂图作战,同贫困群众一道记账算账认账,提高群众对精准帮扶的满意度。帮扶干部驻村工作辛苦,条件艰苦,要在严要求强管理的同时,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制定改善驻村帮扶干部工作和食宿交通条件的办法,落实好生活补贴等措施,解决好住宿、取暖、吃饭问题,确保“三支队伍”时间、精力、工作到位,确保脱贫攻坚战略决策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