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优秀】

思而思学网

 扶贫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就要变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为“精确滴灌”式扶贫。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扶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扶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人之关键在于思想,只有建立牢固思想根基,才能为脱贫服好务。因此,脱贫要有成效,必先正人之思想。

一、精准识别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

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精准识别如果有偏差,就谈不上真扶贫、扶真贫。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第一线是在基层,在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基层总结出来的精准识别的办法是接近实际地气、行之有效的。来自广西德保县的学员介绍了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德保经验”:首先,理顺县、乡、村“三级”扶贫攻坚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精准扶贫队伍建设并完善互相监督机制,避免出现村干部优亲厚友的问题。在县级层面,参照市里,完善、充实县扶贫攻坚指挥部的机构和人员。在乡镇层面,落实专职扶贫副乡镇长,并对应成立乡镇扶贫工作办公室,安排3名年轻骨干脱产抓扶贫工作。在村级层面,落实每个村一名扶贫专干(即扶贫信息员),要求年轻,懂电脑,待遇按村定编干部。其次,采用“两入户、两评议、两公示、两审核、一公告”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再对确定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精准帮扶。解决了底数不清、基数不实,扶贫对象难以精准界定的问题。

精准识别也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识别办法。在今年7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上,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的同志介绍了已经在贵州全省推广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一看房,就是考察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及庭院环境等方面,估算其贫困程度;二看粮,就是从耕地质量、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养殖情况等方面入手,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分析劳动力结构、健康状况、务工情况等方面,测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调查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估算教育支出压力和其发展潜力。这些经验都是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可以借鉴的好办法。当然,精准识别只是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关键还在实施和推进。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在授课时谈到,精准扶贫还有瞄得准打不准的问题,要防止出现手榴弹炸跳蚤的现象。

二、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配套难的问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条件,交通、能源、通讯、水利设施及防灾设施的建设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但是,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机械要求地方按比例配套资金,会极大地增加地方债务,更增添扶贫、脱贫的难度。

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地方配套的本意是调动中央与地方建设的积极性,既减少中央财政的投入,也增加地方建设的参与度。但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就是财政收入太少,无力完成配套。江西省崇义县的学员谈到,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大投入,国家应该全部承担,或者承担绝大部分,至少不应该按1比1的比例要求县乡配套,以减少贫困地区的负担。如果机械地要求配套,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地方债务,造成越穷越需要建设,越建设越穷的恶性循环。来自江西省大余县池江镇的学员说:“国家投入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地方拿资金配套,鼓励我们跳起来摘桃子,可是贫困地区实力太弱,起点太低,就是飞起来都够不着。”

中央扶贫开发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拿出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脱贫攻坚,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较大幅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因此,在扶贫攻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应该听取基层的呼声,应该尽快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减免贫困县乡配套资金,摒弃机械的1比1配套的做法。

三、扶贫的综合配套措施亟待加强

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在做好产业扶贫、对口帮扶、生态移民的同时,宣传教育工作,培训服务工作,各项惠民生、解民忧的工作都需要同步跟上。这次培训班的小组讨论,在谈到存在问题的时候,来自广西、江西、贵州、湖南的学员都指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素质不高,等着国家“输血”、“救济”的依赖思想非常严重,有的甚至认为,发达地区帮助、救济贫困地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据湖南省新邵县的同志反映,虽然这几年该县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政府部门对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习惯于包办代替,一些群众养成了等、靠、要的严重依赖思想,主观能动性和脱贫积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优惠政策,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服务工作。各位学员一致认为,扶贫首先要扶智,教育要跟上。教育可以从长远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解决造血问题。同时,教育也解决生活观念的问题,摒弃不卫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导致因病返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其次,要加大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再次,要在广大贫困农村加大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广西德保县城关镇的同志反映,由于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而农业科技的培训跟不上,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培训也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湖南省新邵县的学员反映,转移就业培训重点不够突出。当前扶贫转移就业培训大多是短期非学历培训,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范围广、成本低、见效快,但缺点是对最需要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帮助不大,有走过场、完成上级任务的倾向,1?3个月的短期培训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想学一门本事的困难群众提高自身技能,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教育为先,综合治理、分类施策。江西省会昌县的学员认为,扶贫工作要着重抓好三件事。第一,扶贫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改变自身落后自卑的观念。第二,扶贫要扶智,贫困户的孩子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好要有一技之长。第三,扶贫要扶制。一要形成比较有效的培训的机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二是产业发展要有帮扶机制;三是要落实生态移民的补偿、安置机制;四是基础设施完善要实行优先机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最后,形成多管齐下、综合治贫的大格局。

【扶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精准扶贫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各级共同努力,多方施策,对症下药。对精准扶贫来说,要通过精准扶贫来彻底解决很多问题,对于很多人陷入贫困中的人来说,总是希望能够摆脱这样的困境。然而,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思想和精神脱贫。这就是说要解决好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配准“药方”,以求真务实的具体行动做表率,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扶贫??要有“三个自觉”。解决人的意识问题,形成政治自觉,干部要有真心帮、群众要有想要富的思想;解决干部群众学习问题,形成思想自觉,干部主动学习新政策,群众主动学习新技能;解决干部工作务实,形成行动自觉,干部要有主动务实的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有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要挖掉思想穷根。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群众的聪明才智,真正把群众致富内动力激发出来。穷不会生根,富不会天生,把脉贫困产生的根源,以强有力的信心和决心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之以恒把各项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就一定能有新成效、新变化。

扶贫??要整合各方力量。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整合工作组力量、第一书记力量、社会力量和联系部门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坚持将扶贫、改革、财政、农牧、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国土、环保、旅游等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开创了全市扶贫工作新格局。

扶贫??要坚持统筹规划。制定扶贫攻坚计划、规划要与乡镇实际情况统筹起来,做到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搞发展;要与乡镇经济规划结合起来,发展经济不能盲目,必须与本地经济发展总体构思相吻合,更不能脱离本地实际乱发展;要与寻找市场方向、市场容量、市场渠道统筹起来,实现经济科学发展。发展有了好构思,产品也出来后,产出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就成了关键,必须全方位考虑市场和销售,使得产销对路。

扶贫??要坚持严守纪律。乡镇党委和纪委一定要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的监管,要保证整个精准扶贫工作风清气正、干干净净,坚决杜绝不正之风。严守政治纪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中央、省、市、县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守组织纪律,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严守廉政纪律,树立宗旨意识,为民掌权用权,为人民谋幸福,为群众某利益;严守工作纪律,要严格遵守重要八项规定和上级有关实施办法等规定;严守生活纪律。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注重生活小节。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