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思而思学网

杨持禄所提的水渠,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系在悬崖绝壁上的玉带,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绵延7公里多,汩汩清泉从中顺流而过,滋养着沿线的百姓。带头修建水渠的,是曾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82岁老人黄大发,村民故而将水渠称为“大发渠”。以下是CNFLA小编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一起看看吧。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紧密*同志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不变的担当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准脱贫,志拔穷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时代楷模”宣传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宣读了《*宣传部关于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黄大发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看完村支书黄大发的愚公移山式的修建水渠事迹,心中感慨万千,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穷山村老党员村支书,用36年时间,兢兢业业,敢想敢干,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一件事情。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去学习,学习他不忘初心,始终把百姓装在心里。学习他不畏艰难,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学习他不辱使命,始终将责任举过头顶。在担任村干部的几十年里,他时刻想着“多为群众做点事”,村里的事情,比谁干的都起劲。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期许,能否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忠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艰苦创业、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主动学习他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至善至正、严于律己的高尚风范。

我们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觉履行党员干部职责。既然我们选择了党,选择成为这个队伍的一员,就应该有别于其他人,要时刻牢记入党的初心和对党许下的诺言,要有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做到忠贞不移、对党忠诚,敢于追求、无私奉献,努力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合格党员干部,努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拼搏奉献,争做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2015年冬,省委大楼迎来了一位访客。寒风中,80岁高龄的老支书黄大发一步步迈上石阶,在“为人民服务”的碑刻前久久伫立凝望。

“有生之年,我想去省城看看。”

这是黄大发老人80岁的生日愿望。为了这愿望,县、乡党委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带着老支书来到贵阳。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老支书到了省城,既没有提出到风景名胜古迹参观,也没有说去热闹的商场逛逛,而是想去省委机关看看。

十多分钟后,他微笑着对大家说:“心愿了了,我们回家。”

返程路上,随行的同志问他为什么不去甲秀楼、花溪到处走走看看?他说:党组织信任我,把村子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可以给组织交一份答卷了,这就是我的心愿。

车厢内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毕竟,半个世纪过去了。当人们仔细打量当年绝壁凿渠的这位“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英雄早已从青丝到皓首。

不变的,是初心。

黄大发,这位有着58年党龄,当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书的老共产党员,向组织提出的唯一一个私人要求,是到省委机关看看,寻访曾经在贫穷、困厄的年月里指引他奋勇前行的信仰之光。

回望大发渠,水至善至柔,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在流动。

1996年秋,草王坝新的村小落成,孩子们上学不用再翻山越岭走5公里多山路。新学校修房子占用了1亩多承包地,主人家提出了3000元现金和300斤谷子的补偿要求。黄大发卖掉了新打的千多斤谷子、卖掉了才养到半大的年猪,东拆西借,凑齐了钱粮。

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户只有黄大发一家吃的还是包谷沙,他却说:“只要孩子们能上好学,我再吃几年包谷沙有啥打紧?”

黄大发不仅承受着丧亲之痛,还背上了一身债务。1994年初,水渠眼看还剩600米就要贯通,修渠工程却因工程款用完而停了下来。黄大发与群众商议后达成一致,决定贷款修渠,按照土地受益亩数分摊在群众户头上。黄大发咬着牙,顶着妻子、儿子的埋怨,用仅有的三间老房作抵押从信用社贷了一万元,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年底,渠通了,贷款也到了期,由于部分群众无力偿还这笔钱,信用社把黄大发告上了法庭。这是黄大发平生第一次迈进法院大门,还是坐在被告席上,已到耳顺之年的老支书像个孩子委屈地哭了。后来,知悉情况的领导出面,这笔贷款被作为“呆滞款”处理。

“他一辈子腰杆都硬邦邦的,说话做事得罪了不少人。”村主任沈仕章回忆说,干工作几十年,从村民到乡领导,黄大发得罪人不少。有人暗地使坏,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里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包谷秆也被一把火烧了,老伴坐在地里欲哭无泪,黄大发简单安慰几句又上山修渠。

发小杨春发曾被黄大发气得断了交往。“那时候日子苦,父亲年底去找他通关系多拿几斤救济粮没拿到,后来父亲就不搭他的话了。”杨春发的儿子杨光强说。

杨春发老人已过世10年整,杨光强帮着黄家打田插秧也帮了整10年。“父亲走前说没有黄大发修渠我们吃不上白米饭,他两个儿子一个残疾一个是个教书匠,农事到了要套上牛先去帮帮他家。”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黄支书带头决定的事情,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这是群众对黄大发的肯定。

全村黄姓人家只有三十多户,一百多户是徐姓人家,是什么让黄大发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

“是公心!”70岁老党员徐开伦竖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车厢里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坚决拒绝!

“修渠那几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二十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71岁的老会计杨春有记忆犹新。

老人种下的一百多棵李树结了果,有人劝他把果子拿去卖,他拒绝说:“栽下李子树就是拿给大家吃的,觉得好吃了,才会想去种。”

“我们共产党员要清白,不要乱吃乱喝乱来。我住了几十年的破烂房子,只要不漏水就行。既然是共产党员,就要先为群众打算,不要想把自己搞得堂堂皇皇的。”

律己以严,黄大发待人却宽。保卫组的徐贤寿绰号“猴子”,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不参加劳动,水渠修好后偷偷去挖个口子来灌自家的地。村民恼了,五花大绑送到派出所。黄大发跑去把人领回来,说服众人把开的口子留了下来。如今徐贤寿已是保卫组的组长,带头搞起了海椒种植,日子殷实不少。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