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全文】

思而思学网

导语: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认真学习黄大发高尚的情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做合格党员干部。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黄大发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饭,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一首多年前,流传于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顺口溜,真实反映着当地村民当时的生活状况。

当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饮水全靠它。说是“井”,其实流出来的是“望天水”。山顶的雨水渗入山体,再从山脚的石头缝一点点渗出,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这是草王坝村民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草王坝四面环山,距集镇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无法种植稻田,也不能发展畜牧养殖,村民们终年以包谷和红苕替代主食,80%的农户靠吃救济粮艰难度日。不通公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恶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乡,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越来越多。

黄大发带领群众维修水渠回来

1961年,黄大发第一次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众投工2万余人次,耗资18万余元,修了近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术,宣告失败。

199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勘察、测绘,重新科学规划了水渠线路。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信心不足,却谁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黄大发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他说“我黄大发这一辈子就和这高高的灵宝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饭,就跟我上。”

他与老伙计一起回忆当年修渠的往事

全村300余村民响应了黄大发号召。当地政府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6万元现金外加38万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启动。

不通车,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马驼运上工地;没有施工机械,就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凿;为防止渗漏,就用预制板一块块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他给现任村主任展示当年修渠用过的工具

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黄大发带领乡亲,硬是靠着风钻、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三年的时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200米的水渠。

巡渠也成为黄大发的一种习惯

有了水,黄大发又带领群众进行“坡改梯”,建学校、修乡村小路。昔日荒坡变良田。草王坝的乡亲终于吃了白米饭。

看到稻浪翻滚的景象,黄大发心里美极了

直至今日,这条水渠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设施,人们牢记黄大发的伟大功绩,亲切的把这条水渠叫做“大发渠”。

黄大发走在险峻的擦耳岩上,山下是新房林立的村庄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旧坚持下地劳作

他家的李子今年又丰收了

81岁高龄的黄大发,仍然发挥着余热。他时常行走在大发渠上巡渠、护渠。2015年,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平正乡政府拨付1万元,请群众参与修缮。年迈的黄大发不顾乡亲劝阻,再次出发,带领群众,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