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选课系统【官网入口】

思而思学网

浙江省选课系统已开放,下面小编整理了浙江省选课系统登录网址,欢迎点击登录!

 点击登录》》》浙江省选课系统

“自主选课+自主选考”,浙江省课改“最后一公里”,三大选项将最终决定改革的成败

2017年,我省将实施新的高考招生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新方案体现了“选择性”这一理念,向着“自主选课+自主选考”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当然也是艰难的第一步。

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新旧招生制度的反差,新旧“应考”模式的错位,致使我们别无选择地步入改革的“阵痛期”。平心而论,当前对高考新方案的一些迷惑、疑虑抑或无措,也是正常的,是任何一项深层次的改革都需要经历的过程。

新高考改革是我省近年实施的“选择性”课程改革的逻辑延伸。新高考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结出改革硕果,关键在高中课改是否到位,改革理念是否落地。

对新高考政策的各种“不适”,反映了部分学校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还缺乏“刮骨疗伤”的决然,还停留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抱残守缺致使课改止于“最后一公里”。

我省课改应该而且必须走完这“最后一公里”,三大选项将最终决定改革的成败,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高考改革。

  选项一“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

学校教育长期流行着一个教育“命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殊不知,这纯粹是一个虚假命题,甚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倘若教师履行了“主导”职责,学生的“主体”属性便被空洞化,教师越是尽职地行使主导权,学生的主体性就越没有发挥的空间。

之所以这一伪命题能盛行无阻,盖因为在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共识成为社会价值观时,许多人不愿意放弃师道尊严的“国粹”,不愿意革除“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学法则,不愿意将学习的权力还给学习者,树学生为主体之名,行教师主导之实。

曾几何时,永嘉中学办学水平在温州8所原省一级重点中学中长期“筑底”。但近年来,学校却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华丽转身,个中有何秘诀?

这应归功于永嘉中学几年大力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化”改革(预习学案化、课堂探究化、作业自主化)。在处理“主导”与“主体”的矛盾中,永嘉中学采取了抑前者而扬后者的策略。

庸讳言,一些学校在“教育质量”的名义下,肆意教师主导权而妄为,不但强势规定学生必须学什么、应该怎么学,而且通过频繁的检查、考试、排名等手段裹胁学生,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沦为灌装知识的容器,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了日趋严重的厌学情绪,最终损及的还是“教育质量”。

永嘉中学给予我们的启迪是必须积极探索学生主体性的“落地”途径与措施,还学生学习的权利,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之策,也是我省课程改革以及高考改革的题中之义。

选项二“系统知识导向”还是“兴趣特长导向”

我们一直将学校教育的使命界定为“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只是聚焦“知识”,将某一门学科拆分为一批能体现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点”,然后教师一个一个地传授,一个一个地巩固,凸显出“系统知识导向”的教学主脉。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无意反对要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系统的学科知识”不是学习过程的起点,而是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的终点。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不是“知识点”,而是学习兴趣,是适切学生兴趣特长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系统知识导向”服从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当我们一开始就将这种逻辑置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时,势必就会罔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罔顾学习的规律,于是“低效”便成为课堂教学挥之难去的梦魇。

去年,笔者中职课改巡查至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了让旅游专业部分学生能考出领队证(需要考外语),学校除了开设英语外,还开设了韩语和日语两个语种,结果韩语的通过率最高,其次是日语,学生学得最差的是英语。老师告诉我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最盛行的是“韩流”,其次是日本的“卡通动漫”,不同的兴趣致使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与原先的“基础”关系不大。

东钱湖旅游学校的案例强烈地诠释着“兴趣是学习之基”这个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仅学生的兴趣特长被极大地挤压,甚至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何有???一旦离开了“听讲?作业?考试”这条学习链,便显得无所适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当前对新高考的疑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我省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就是要努力探索“兴趣特长导向”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筑基”,为自己的成长“筑基”,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这不仅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创新尝试,更是解决诸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教书不育人等诸多教育顽症的大胆尝试。

选项三“规定性”还是“选择性”

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授”:教育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策略是缺什么补什么,无论是“教”还是“补”都有着极为确定的规定性,即高考的内容。“千校一面、万教一法”的教育怪象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是当代教育必须顺应并给予满足的改革前提,也是当代教育必须呵护并且挖掘的巨大成长动力。忽视选择性,不仅使学校教育因囿于僵化而失去活力,而且还使受教育者因机械学习而失去能动。选择性的意义在于“私人定制”。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后现代社会,“私人定制”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64名学生入学之初自主选修学校开发的“汽车类”选修课程,一个学期后自愿报名参加了企业专家为该校学生量身设计的“汽车类”研究项目,每周两个课时,一直坚持到第五学期。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习效能提升神速,最后的高考平均名次列33位次(这些数据仅限于研究而采集)。这便是天台中学试点“职业技能类”课程改革后提交的一份“答卷”。

所以,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没有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没有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找到努力的方向,因而所谓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动力支撑的,无怪乎也是低效的。

让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逐渐明晰学习的愿景,规划人生的方向,甚至有学生明确表示将来要当汽车专家??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这才是教育必须聚焦的育人使命。这些年来我们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但多半是“传授式”的或者说是“应然式”的,而不是“体验式”的、“实然式”(“自主生成式”)的。

学会“选择”之于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哪怕是错误的选择,改过来就意味着成长。课改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需要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学会选择,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成长,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迎接“(教师)不教”。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