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周恩来、鲁迅、蔡元培、汪寿华、秋瑾、西施、王充、谢灵运、陆游、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王冕、甄完、徐渭、张景岳、陶成章、马寅初、周作人、竺可桢、范文澜、孙越崎、王文娟、袁雪芬、刘文西、王金发、洞山良价禅师,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绍兴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周恩来出生于清朝末年,早年在家中私塾接受教育。在其亲生母亲万氏与养母陈氏都不幸因病早逝后,随其伯父离开江苏故居,北上东北地区的铁岭、沈阳等地求学。1913年赴天津私立南开中学堂(今南开中学)就读,后于南开大学肄业。曾短期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并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少年共产党骨干。1924年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大革命期间,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在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抗日军。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国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负责国共双方军事与政治调停。日本投降后,陪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前往重庆,与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于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代表中共参与北平和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等,1949年至1958年期间曾兼任外交部部长。此外,他也担任过*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要职,并主持了中国的“一五计划”和“两弹一星”工程。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一名敳,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隺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翻译家。
蔡元培是清光绪进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后,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和西学,同情维新派。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1916年12月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蔡元培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景星学社名誉主席,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民主自由时代”。手定教育方针,创立现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学学术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础。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及人生观、世界观、美学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权与女权,致力革除“读书为官”之旧俗,开科学性研究风气。
汪寿华( 1901年4月17日—1927年4月11日),浙江诸暨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和*,革命烈士。
1917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校进步氛围的感染下,他的思想随即发生变化。在校期间,汪寿华阅读了大量的《新青年》、《星期评论》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还联合同学,组织了学生“书报贩卖团”,以“锻炼心身,改造社会”为宗旨,积极推销全国进步书刊。1920年9月经俞秀松介绍,思想激进的汪寿华参加了上海*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江浙区委(上海区委)常委、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是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之一。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后参与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4月11日深夜被青帮流氓头子杜月笙指使打手活埋于上海城西枫林桥。
宣侠父(1899年12月—1938年8月1日),又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革命烈士。
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母校停止公费留学待遇。1922年回国,和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加入*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曾为“左联”秘密盟员。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1929年后,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高级参议,从事统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因工作卓有成效,招致国民党当局忌恨,1938年被暗杀于西安,牺牲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号(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绍兴山阴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勾践(?—公元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也作“句践”),《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7年-前464年在位)。
公元前497年,越王勾践即位,前496年在檇李中大败吴师。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舍身入吴。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卧薪尝胆,实行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平粜通商等政策,扩充水师、步兵,交好齐、晋、楚三国,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4年助吴伐齐,败齐于艾陵,使吴国放松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都姑苏,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前473年攻破吴都,灭亡吴国,迫使夫差自尽。次年带兵渡淮,会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被周天子命为“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会后,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琅琊),废立邾、卫国君,划定邾、鲁疆界并讨伐鲁三桓势力。前464年勾践去世,其子鹿郢即位。
勾践在位时,忍辱负重,卒灭强吴,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被司马迁誉为“贤”。 此外,他还留下了“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典故。
西施,子姓,施氏,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
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绞刑,时年四十九岁。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佛经,并奉诏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宋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同年出兵收复三京,但以失败告终,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约为由,全面侵宋,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晚年赵昀又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仁宗,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 -—1274年8月12日),初名赵孟启,又名赵孜,字长源。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
因宋理宗三子早夭,赵禥被收为养子,先后被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继位,改年号为“咸淳”。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国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咸淳十年(1274年),赵禥驾崩于临安,终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永绍陵。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冕出身农家,幼时家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王冕曾买舟下东吴,千里远游,历览名山,开拓了视野和胸怀。在京城时,秘书卿泰不华曾荐其官职,辞谢南归,隐居于家乡九里山。后朱元璋进军浙东,与张士诚争夺绍兴,曾请王冕谋划,并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王冕病卒。王冕一生清贫,靠卖画为生。
王冕工诗善画,尤以墨梅知名。画梅继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扬无咎的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还兼擅竹石,长于篆刻,有《梅谱》传世,为早期画梅理论著述。存世代表作有《墨梅图》《南枝春早图》等。另著有《竹斋诗集》。
甄完(1392年—1465年),字克修,号复庵,浙江新昌彩烟岩泉村(今新昌县镜岭镇岩泉村)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明永乐十九年(1421)登进士第,初任刑部主事,当时因明宣帝朱瞻基与皇叔朱高煦发生皇位之争,平叛后朱高煦被贬为庶人,朝廷在其封地山东,逮捕株连无辜者近三千人,甄完以毫无皇族背景之一介廉吏,秉公办案,详细审核,全活甚众,声誉鹊起。历任广西参议,湖广左参政,河南左布政使,明景帝曾赐“清官第一”牌。景泰五年致仕归里,十年后卒于家,享年七十四岁,葬苍骊山。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年二十时为诸生,但屡次参加乡试,均不得中。曾担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万历元年(1573年)获释后,浪迹京中,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抱愤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有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书法上善行草,兼工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人”,“无之而不奇”;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有诗文集有《徐文长集》《徐文长佚稿》及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传世。 今有校点本《徐渭集》。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幼随其父游京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中年从军,曾到过燕、冀、鲁等地,后回乡致力于医学。于医之外,亦旁通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等学。
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在医学理论方面,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学派”。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陶成章(1878年1月24日—1912年1月14日),字焕卿,号陶耳山人,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末著名的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及领袖之一,他的活动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很大的贡献。
陶成章饱读诗书,早年为私塾教师,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激发了陶成章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意识,他曾两次赴京欲行刺慈禧太后。1902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1904年10月与蔡元培、龚宝铨等在上海发起建立以江浙人士为主的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陶成章则负责联络会党。1905年陶成章与徐锡麟等于绍兴创立大通学堂,招收会党人士并将其教育成为军事骨干。1906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留日会员浙江分会会长,兼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编辑。不久回国,联络闽、皖各省,成立光复军,被推为5省大都督,与徐锡麟、秋瑾加紧皖浙起义准备。1907年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陶成章被清廷通缉,流亡至南洋,在当地办报宣传革命,筹募经费,并举办学校培养革命子弟。1910年,与章炳麟等人重组光复会,陶成章担任副会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指挥光复会旧部参与上海光复行动。上海光复后,又领导光复军参与光复南京,并策划杭州光复。取下杭州后,被举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
1912年1月14日在上海广慈医院遇刺身亡。1月17日,孙中山唁电缉凶的电文:“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在巨功,卒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岂容不轨横行,戮我良士。”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 ),名元善,字寅初,浙江嵊县人,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
马寅初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冶矿专业,1907年获得官费留学资格进入耶鲁大学学习;1910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底,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11年6月通过题为《中国的公共收入》的硕士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14年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中国后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1919年担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9月28日被聘为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1922年被中国银行聘为钞券主任;1927年至1936年先后在南京大学、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1938年初担任重庆大学商学院专任院长兼经济系教授;1940年12月6日因抨击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被蒋介石逮捕;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5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1979年9月被平反,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马寅初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教育行政管理,为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马寅初主要著作有《经济学概论》《资本主义发展史》《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新人口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等。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全国性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抗战结束后被捕入狱,1949年释放,晚年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鲁迅的故家》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知堂文集》《知堂回想录》等,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等。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字乔峰,浙江绍兴人。
周建人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同名传记。1919年迁居北京,23年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从事著译工作,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普及科学知识。1923年应瞿秋白邀请,在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授。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在北京逝世。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陈建功(1893年9月8日—1971年4月11日),字业成,浙江绍兴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杭州大学教授。
1893年9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1913、1920年陈建功先后两次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浙江工业专门学校、国立武昌大学数学系。1926年,第三次东渡日本留学,深入研究三角级数论,尤其精研函数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4月11日逝世。
毕生从事数学教育和研究,在函数论,特别是三角级数方面卓有成就,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函数论学派(陈苏学派),享有国际声誉。 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笔名武波、武陂, 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历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新史学宗师”。
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预科,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此后20年间,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撰写《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新中国建立后,范文澜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对中国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均有独创见解。1969年7月2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孙越崎(1893年—1995年),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江镇同康村)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中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2021年8月6日),原名王彩娟,浙江绍兴嵊县(现嵊州市)人,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938年王文娟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正式开始舞台生涯,先习小生,后改习花旦。1939年2月8日演出开蒙戏《投军别窑》。1942年学艺满师,以“小竺素娥”的艺名在上海郊区小型戏班担当主演。1947年8月至1948年6月,与陆锦花组建“少壮剧团”。1948年9月至1950年7月,加入玉兰剧团。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与徐玉兰合作演出越剧《春香传》,获得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1956年主演神话剧《追鱼》。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剧目《红楼梦》首演。1959年主演新编历史剧《则天皇帝》。1977年主演越剧《忠魂曲》。1980年主演新编传奇剧《孟丽君》。1983年主演新编历史剧《慧梅》。1985年主演剧目《皇帝与村姑》,1987年主演越剧《神王恋》,1991年退休,受聘为红楼剧团艺术顾问。1996年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2021年8月6日去世,享年95岁。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933年入科班学艺,1936年初次挂头牌并灌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1940年主演改良越剧《恒娘》。1942年开始进行越剧改革,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等。1943年主演剧目《香妃》,创造【尺调】唱腔。1946年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1947年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1949年主演剧目《相思树》。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1953年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58年主演剧目《梅花魂》。1959年主演越剧《双烈记》,创【6字调】。1965年主演现代剧目《火椰村》,创制【降B调】唱腔。1977年重新登台。1978年主演越剧影片《祥林嫂》,再度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巴黎演出。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2019年7月7日),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人,中国人物画泰斗,“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黄土画派创始人。
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曾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2019年7月7日13时50分左右,刘文西因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享年86岁。
王金发(1883年4月3日—1915年6月2日),字季高,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志士。
18岁加入反清会党,被举为“龙头”,毕生从事反清斗争。曾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国民军副司令、驻沪讨袁军总司令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短短一生中充满传奇色彩,曾被孙中山誉为“东南一英杰”。秋瑾遇害后,王金发发誓要为烈士报仇。他率部众深入浙东山林草泽之中,劫富济贫,锄强扶弱。他以暗杀叛徒、清吏而名声大振,先后被他处决的有叛徒汪公权、秋案告密者胡道南等多人,且行动利落,踪迹倏忽,被人喻为是“今之聂政”。二次革命失败后,王金发遭通缉,1915年在浙江杭州被诱捕,遇害于浙江陆军监狱。
洞山良价禅师(807年—869年),俗姓俞,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二、绍兴历史沿革
【市名演变】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东晋称会稽国,南朝复设会稽郡,并置东扬州。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公元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政区沿革】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 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鄮、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辖剡、余暨两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鄮、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等县。
三国时,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属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属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鄮、鄞、句章八县。
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所辖县数不变。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设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
隋开皇九年(589),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郡,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瀫、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镠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1914)于省县间设会稽道,治宁波,时辖地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三府。民国16年(1927)取消道制,原绍兴府七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1935)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民国25年(1936),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民国37年(1948),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十四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八县)。
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6 月,设为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六县,余姚划归第二专区(宁波)。10月改为绍兴专区,并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今绍兴城区),析绍兴县置会稽县,时辖一市七县。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原所辖绍兴、诸暨、萧山三县及绍兴市改由省政府直属,上虞、嵊县、新昌划属宁波专区。 1953年2月,省辖诸暨县划入金华专区,省辖绍兴市、绍兴县划入宁波专区;5月,绍兴市复为省辖,委托宁波专署代管。1957年8月,省辖萧山县划归宁波专区;9月,诸暨县由金华专区划归宁波专区。1958年1月,撤新昌县并入嵊县。1959年1月,萧山县由宁波专区划归杭州市。1961年12月,复置新昌县。1962年12月,撤绍兴市并入绍兴县。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五县。1968年5月,改名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置越城区,下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
1989年9月,所辖诸暨县改设诸暨市(县级市)。1992年8月,所辖上虞县改设上虞市(县级市)。1995 年12月,所辖嵊县改设嵊州市(县级市)。
201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绍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撤销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将原绍兴县的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越城区管辖。绍兴市从原来的“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市区面积扩大到2959平方千米。绍兴迎来了做强中心城市、优化区域格局、提升城市能级的*。
三、绍兴简介
绍兴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该省的中北部,靠近杭州湾。绍兴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誉为“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以及“水乡、酒乡、桥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而且也是中国黄酒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此外,绍兴还因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如鲥鱼糜、油爆虾等,成为了著名的美食之城。
绍兴市下辖多个区和县级市,包括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全市总面积约为8274平方公里,根据最新数据,绍兴市常住人口约为535.3万人。绍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级市,同时也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城市之一。
绍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也非常优越,因此也被誉为“宜居的城市”,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绍兴市政府驻地设在绍兴市越城区洋江西路589号。
综上所述,绍兴是一块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土地,无论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还是现代发展,都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