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2024-05-06 21:59:45

淮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桓范、颛孙师、史涣、华元、桓伊、戴逵、白乙丙、华督、西乞术、嵇喜、彭大、桓宣、夏侯亶、夏侯详、嵇含,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淮北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桓范

桓范(?~249年2月9日),字元则,沛郡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出身龙亢桓氏。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东汉末年,桓范入丞相(曹操)府任职。曹魏将代汉,官任羽林左监。魏明帝在位时,历任中领军、尚书、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兖州刺史。魏帝曹芳即位,官任大司农,掌握朝廷财政,总管屯田部民,史称其“为政清省”。因其在沛国籍官员中声望甚著,执掌政柄的曹爽视其为“乡里老宿”,对其非常敬重。桓范亦对曹爽行事提供建议,被司马懿称为曹爽的“智囊”。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并群臣陪同魏帝曹芳出洛阳城,前往祭谒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京师,拒魏帝曹芳、曹爽等于城外。当时司马懿欲拉拢桓范,打算起用其为中领军,但桓范不肯应召,往投曹芳、曹爽。桓范力谏曹爽征召天下军队抗击司马懿,但曹爽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桓范后随曹爽返回洛阳,后遭收捕,遂被杀,并夷三族。史称桓范“有文学”,魏文帝时曾参与编撰类书《皇览》,又据《汉书》撰《世要论》。《隋书·经籍志》著录《世要论》十二卷,早佚,清人马国翰、严可均有辑佚。

颛孙师

颛孙师(前503~?),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亦单称张。春秋时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春秋时期儒者。颛孙师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据《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颛孙师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他秉性虽孤僻偏激(“师也辟”),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问何如斯可以从政”。孔子死后,颛孙师成为儒家八派之一。颛孙师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的理想人格。

史涣

史涣(?-209年),字公刘,豫州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年少任侠,有雄气,以忠诚勇敢著称。曹操起兵后,以门客身份加入,行中军校尉,从军征伐,监督诸将。199年,与曹仁共督于禁、徐晃等人攻打眭固于犬城,功劳居最;200年,官渡大战,与徐晃一起烧掉韩猛护送的粮车。207年,拜为中领军,进封列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去世,其子史静继承其爵位。

华元

华元(生卒年不详),子姓,华氏,名元,出生于宋国都城商丘,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六卿之一。宋文公四年(前607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遣华元率军迎战。两国交战之前,华元用羊肉汤犒赏军士,但忽略了车夫,车夫便怀恨在心,准备报复华元。由于车夫的报复,郑军活捉了华元,宋军便下阵来。华元成为郑国俘虏,后华元摆脱监禁,逃回宋国。宋文公十六年(前599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战败,楚军围困商丘五个月后,情况危急。华元便来到楚国军营,偷偷进入楚国将军的卧室,恳求其劝说楚庄王退兵,将军答应了下来。宋共公十年(前579年),华元和楚国、晋国签署了停战约定,这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关于诸侯国之间消除战争的协议。宋共公十三年(前576年),共公去世,时华元任右师。后司马唐山发动叛乱,杀死即将继位的太子肥,又准备杀死华元,华元便逃往晋国,因左师鱼石派人阻止而返回宋国,杀死司马唐山,平定叛乱。随后,华元和鱼石拥立宋共公的小儿子公子成即位,即宋平公。

桓伊

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将领、名士、音乐家,丹阳尹桓景之子。富有军事才略,参谋州府军事,迁大司马(桓温)参军事。出任淮南太守,御敌有方,迁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太和六年(371年),联合谢玄打败前秦将领王鉴和张蚝,受封宣城县子,迁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建元十九年(383年),参加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天王苻坚,进封永修县侯,加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年),迁江州刺史,治理有方。入为护军将军,卒于任上,追赠右将军、散骑常侍,谥号为烈。平生善于吹笛,宿有“笛圣”之称,笛谱改编成琴曲《梅花三弄》,桓伊唱的挽歌与羊昙唱的乐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难》辞,时人称为“三绝”。(桓伊像为元代钱选绘,现藏日本神户川崎家。)

戴逵

戴逵(326-396年),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金城太守戴绥之子。早年师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于鼓琴,工于绘画人物和山水。终身不仕,坚拒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召命。孝武帝司马曜即位,累次征辟,全部不就。太元二十一年,去世。著有《戴逵集》9卷,今已散佚。

白乙丙

白乙丙(生卒年不详),子姓,蹇氏,名丙,字白乙,世称白乙丙。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相蹇叔之子、白姓的始祖之一。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跟随孟明视、西乞术袭击郑国,受到商人弦高阻挠,灭亡滑国。回师路过崤山,受到晋军突袭,兵败被俘。得到文嬴说情,得以释放回国。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发动二次崤之战,大败晋人,册封大夫,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不知所终。白乙丙据说是白姓的一支始祖之一。

华督

华督(?—公元前682年),子姓,华氏,字华父,名督,故称华父督, 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奸臣,官至太宰(宰相),位及 “六卿”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后世子孙独宋国朝政达二百多年。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认为,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氏的人。华督的子孙中有一支取祖名“督”字为姓,称督氏。另一支取祖字为姓,称华氏。

西乞术

西乞术,名术(一作遂),字西乞,世称西乞术(一说为西氏,名术,字乞),春秋时秦国大夫。一般认为是秦相蹇叔之子,为蹇氏。与孟明视、白乙丙同为秦穆公时期将领。

嵇喜

嵇喜(生卒年不详),字公穆,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魏晋时期大臣,治书侍御史嵇昭长子,“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兄长。曹魏时,举秀才出身,有当世之才。担任卫将军(司马攸)司马,成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西晋建立后,历江夏太守、徐扬二州刺史、太仆卿、宗正卿。打退吴国进攻,平定建业之乱,卒于任上。

彭大

彭大(?-1354),元末淮北红巾军首领籍贯不详。

桓宣

桓宣(?~344年),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东晋时期将领,义阳太守桓诩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开通美好,谦善笃厚。初任丞相舍人,迁王含参军,受命协助祖逖招降张平、樊雅,迁谯国内史。咸和四年(329年),参与平定苏峻、祖约之乱,拜武昌太守、南中郎将、江夏相等。咸和七年(332年),击败后赵军队,收复并镇守襄阳。期间,招抚新降民众,刑罚从简,威仪从略。鼓励督促农业生产,随从民众一同耕收。因此深得民心,成功抵御后赵进攻,时称其能仅次于祖逖、周访。咸康五年(339年),荆州刺史庾亮意图北伐后,以为平北将军、司州刺史等,再次击败后赵。建元元年(343年),迁平北将军、都督三州四郡诸军事、梁州刺史,封竟陵县开国男。建元二年(344年),在丹水之战中为后赵所败,坐罪贬黜,惭愤成疾。同年八月,病逝,追赠镇南将军。

夏侯亶

夏侯亶(?-529年),字世龙,谯郡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南朝梁重臣,南齐左仆射夏侯详长子,豫州刺史夏侯夔之兄。为人宽厚,颇有器量,涉猎文史,起家奉朝请。东昏侯时,平定崔慧景叛乱,迁骁骑将军,授尚书吏部郎、侍中。南梁建立后,历仕宣城太守、散骑常侍、南郡太守、司州刺史,袭封丰城县公。迁中护军,率军北伐,收复寿阳,累迁豫州、南豫州刺史,轻刑薄赋,务农省役,布政施惠,与民休息,进号平北将军。大通三年(529年),夏侯亶逝世,获赠车骑将军,谥号为“襄”。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详

夏侯详(434年-508年1月19日),字叔业,谯郡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南朝梁开国功臣,竟陵县令夏侯恭叔的儿子。夏侯详起家豫州主簿,迁新汲县令,“治有异绩,善于吏事”,历任中领军、南郡大守,参与军国大事,累官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湘州刺史,受封丰城县公,操守廉洁、勤于政事,颇著声名。天监六年(507年),出任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病逝于任上,时年七十四,追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景”。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嵇含

嵇含(263—306年),字君道,自号亳丘子,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植物学家,徐州刺史嵇喜之孙,太子舍人嵇蕃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侄孙。嵇含举秀才出仕,初任郎中,历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尚书郎中、幽州从事中郎、中书郎、累迁襄城太守。依附于镇南将军刘弘,镇守于襄阳。陈敏作乱时,担任广州刺史。刘弘死后,留领荆州。光熙元年,被荆州司马郭劢杀害,时年四十四岁。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十卷,今已佚失。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夏侯夔

夏侯夔(483年-538年),字季龙。谯郡谯县人。南北朝南梁时期名将,尚书左仆射夏侯详次子、豫州刺史夏侯亶之弟。夏侯夔在南齐末年为荆州刺史萧宝融府僚,在萧颖胄、萧衍等西军举义时,与父兄同为西朝臣僚。南梁建立后,历任太子洗马、中书郎、大匠卿、吴兴太守等职。普通七年(526年),出任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后改为北司州刺史,累官至右卫将军,封保城县侯。自中大通四年(532年)起,接连镇南豫州、豫州,并加使持节、督七州军事。大同四年(538年),夏侯夔在州镇去世,年五十六。获赠侍中、安北将军,谥号“桓”。夏侯夔为人豪奢,礼敬贤才,府中文武幕客常满座。他为将十余年,先随名将裴邃平义州之乱,北伐寿阳;后更督率二将连破三关,收取广陵;再败魏将元显伯部,克楚城,绝义阳北道。镇豫州七年,修水利,勤农桑,养部曲万人,甚有声绩。清人朱轼赞其“武略既振,复能留心民事,用克怀柔远近,保固边圉”,有卫文公之遗烈。

嵇绍

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西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嵇绍十岁时,父亲遭到大将军司马昭杀害,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在山涛劝解和举荐下,担任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太守、徐州刺史、给事黄门侍郎等职,累迁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受封弋阳子。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出任侍中。晋惠帝反正后,仍居侍中。后为齐王司马冏幕僚,司马冏被杀后返乡。长沙王司马乂执政,授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成都王司马颖执政,废为庶人。永兴元年(304年),朝廷讨伐成都王司马颖时,恢复侍中。奔赴荡阴时,正值王师大败,百官奔走,嵇绍拼死保卫晋惠帝,最终遇害。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及琅琊王司马睿相继表奏其忠,累赠司空、金紫光禄大夫、太尉,谥号“忠穆”。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失。《全晋文》《晋诗》等辑录有其诗文。概述图片来源:

徐防

徐防,字谒卿,东汉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

彭早住

彭早住 元末淮北红巾首领,为彭大之子。1353年(顺帝至正十三年)与芝麻李、赵均用等响应刘福通起义。

夏侯端

夏侯端(?—627年),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梁朝时期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端邃数术,密语高祖曰:「玉床摇,帝坐不安。晋得岁,真人将兴,安天下之乱者,其在公乎!但上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武亢

武亢(?—1234),宿州临涣(今属安徽濉溪)人,武祯之子,金代天文学家。其聪明才智不弱于他的父亲,善于观测天象,担任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

武祯

武祯(1171年—1227年),临涣(今属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

二、淮北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徐州。公元前 21 世纪,助禹治水有功而成为商部落首领契的孙子、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为进一步向东扩张,由商丘迁徙至此,作为别都,此后山即为相山 , 城即为相城。商汤伐桀,灭夏建商,

相城仍属徐州所辖。周武王伐纣更商分封诸侯,以纣王兄微子启代殷,立国号宋,相属宋。

公元前 588 年至前576 年期间,宋共公瑕为避水患,曾将国都由睢阳(今商丘)迁至相城。

战国时期,齐、楚、魏于公元前 286 年灭宋,相归楚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 225),设相县(今淮北市相山区)、铚县(今临涣镇),同属泗水郡,郡治在相城。

汉高帝四年(前 203),改泗水郡为沛郡,郡治仍在相城。

元狩六年(前 117),设梧县(今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闸河以西),属沛郡,改梧县为吾治。

地节元年(前69),梧县改属彭城郡,后改属楚国。王莽篡汉后,尽易天下郡县名,改相县为吾符亭,沛郡改为吾符郡。

西汉黄龙元年(前 49),置竹县,县地古竹山(今烈山区孤山),属沛郡。

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为沛国,国都仍在相城。梧县先后改属楚国、彭城郡国。

三国时,相城属魏,相县和铚县先后属汝阴郡,归豫州。梧县仍属彭城郡国。

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沛国,建都相县。东晋皇室南渡,相县先后归赵、前燕,归属屡有更易。梧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的彭城郡。

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后,梧县无恢复。

南北朝时,相县先后归属宋、北魏、北齐,属徐州沛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废相县为相城乡,属符离县,铚县归梁时改为临涣县,北魏时改为涣北县,北齐时复称临涣县。

东魏武定五年(547),析临涣郡置白掸县(今濉溪县百善镇)和涣北县(今濉溪县柳孜秦古城村),隋大业元年(605),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是年,侨置定陶县(今烈山区赵集山西村)。

隋开皇三年(583),废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唐武德四年(621),侨置诸阳县(今烈山区赵集山西村),撤销临涣县并入宿州。市境分属徐州之萧县,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相地渐趋衰落,成为边远闭塞之地相城孜。

五代时,隶属与唐代略同。北宋元丰五年(1082),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徐州之萧县。南宋时,长江淮河以北沦为金地,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临涣、蕲县,徐州之萧县。

元初,本地分属徐州之萧县,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至元二年(1265),撤临涣县,并入宿州,本地分属徐州之萧县和宿州领辖,直至明清。

民国元年(1912),市境分属宿县和萧县。抗日战争时期,市境先后归属宿西县、萧宿永县、萧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11 月,市境解放。

1949 年 6 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和萧县。

1953 年 2 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

三、淮北简介

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现辖相山、杜集、烈山3个区和濉溪县,拥有5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5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颛孙子张秉承儒道传业授惑,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霸业;薛广德、桓谭曾在相山讲学,“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世居临涣;戴逵、刘开渠开创雕塑之先河,汉画像石、宋元古瓷传递着城市文化的深蕴;中国十大古曲中《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淮北独占三席;柳孜隋唐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山孜遗址、临涣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展示着厚重文化和辉煌历史。

交通便捷、开放包容。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港口260公里,是安徽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京台、连霍、泗许、济祁高速环城四周,京沪、陇海、符夹铁路交汇于此,全面接轨“高铁时代”且高铁站就在市中心,2小时可达合、宁,处于京沪之间3小时黄金节点,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和淮北高铁西站、淮宿蚌高铁双堆集站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北东联西引、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凸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徐州战略合作,高水平谋划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片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开通淮北至宁波港、连云港、上海港、南京港、青岛港5条海铁联运班线,2022年货运集装箱量同比增长200%。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获批设立,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94项。“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双创”平台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房产超市等便民利企,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成为客商云集、外资集聚的投资高地。

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坚定不移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工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较强,口子酒业、恒源煤电、淮北矿业、华孚时尚、绿金产业5家企业上市,淮北矿业稳居中国企业500强,煤电、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拥有陶铝新材料、平山电厂135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等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领先企业,“五群十链”产业布局加快构建(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等5个产业集群,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10条产业链),2022年“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左右,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分别增长20%、9%。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陶铝及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增幅分别居省级战新产业基地第4位、第19位。

文明和谐、生态宜居。连续获得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74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占比居全国首位,被誉为“好人之城”。建成100公里的城市大外环,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东部新城趋于完善,中心湖带蓄势待发,由“依山建城”转向“拥湖发展”“跨湖发展”,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有相山公园、四季榴园、长寿南山等众多景区,有交汇贯通的南湖、绿金湖、碳谷湖及圆梦岛等城区中心湖带景观,常年吸引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彰显。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隋唐运河古镇获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02.8亿元、同比增长0.2%,再跨百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1.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1%、6.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出台“纾困解难22条”,新增减税降费33.6亿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