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洪旭、蔡牵、蔡复一、林希元、陈胜元、丘葵、卢若腾、苏绅、池浴德、黄文炤、阮旻锡、池显方、陈伦炯、林宗载,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厦门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洪旭
洪旭(1605年—1666年),字念荩,号九峰,明末将领。福建同安人。明郑时期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师兵官(兵部尚书)忠振侯。洪旭起初为明总兵官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二年(1645年)由隆武帝朱聿键晋封为忠振伯。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后,归依郑成功,举义抗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郑成功承制设六官,以洪旭为户官,旋改任水师右军、水师总督,会中提督甘辉取舟山。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北伐,以洪旭兼理兵官,同黄廷、郑泰一起留守金厦。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攻打厦门,郑成功与洪旭大破清军。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征台湾,命洪旭辅佐世子郑经留守思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后洪旭请郑经率兵渡台靖难。在东渡台湾之后,洪旭建议郑经设置军队驻守澎湖,并且训练军队,加强台湾防卫。并且派遣商船到达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通商。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洪旭因为忧劳过度染寒疾逝世。
蔡牵
蔡牵(1761年-1809年),福建同安人,海盗,反清人士。蔡牵少年时父母双亡,后流落到霞浦县三沙港,为渔船主打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蔡牵因饥荒而下海为盗寇,多方响应。其率领近万人之众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嘉庆七年(1802年),率船队攻打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登岸夺炮13门。嘉庆九年(1804年),蔡牵驶至台湾鹿耳门,在浮鹰洋面破温州镇水师,后被浙江提督李长庚在定海洋面击败。翌年,蔡牵自称镇海王,率领船队驶入台湾凤山(今高雄),包围台湾府城。嘉庆十年(1807年),李长庚与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在广东黑水外洋合击蔡牵,蔡牵在只剩大船三艘的情况下于船尾发炮,击杀李长庚。嘉庆十四年(1809年),李长庚部将王得禄、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相约合兵围攻蔡牵于浙江台州渔山外洋,蔡牵因寡不敌众,开炮自炸座船。与妻小及部众250余人沉海而死。
蔡复一
蔡复一(1576年-1625年),字敬夫。号元履,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今金门县蔡厝村)人。中国明朝大臣、诗文作家。蔡复一自幼聪明过人,12岁便写出万余言的《范蠡传》。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兵部郎中。居郎署17年,始迁湖广参政。进按察使、右布政使,以疾归。光宗继位后,起任故官,迁山西左布政使。天启二年(1622年),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后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卒于军中。蔡复一博学好古,善属文,并喜作骈体,时有不苟同他人、自成一格之处。其诗作具有与竟陵派相类似的那种幽致冷隽的意境。著有《遁庵集》17卷。
林希元
林希元(1482年-1566年),字懋贞,一作茂贞,号次崖,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翔安区)人,一说晋江人。中国明代理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林希元自幼嗜学,读书迟而甚刻苦,于研究义理,解析文字尤极其精。与同郡张岳、陈琛闭户读书时,被称为“泉州三狂生”。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左寺评事,执法不阿。世宗登极,上《新政八要》,极言朝政之弊。后转任南京大理寺丞、广西钦州知府、广东提学佥事等职,坐考察不谨罢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逝世。林希元任职期间多有美政,是见识与才干兼备的治世能臣。在文坛上复古之风盛行时,并未加入复古派阵营,而是批判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反对一味模拟,蹈袭前人,推举唐宋散文,强调文以明道。其为蔡清门人,通经,尤善《易》,精研理学。其学说“远宗程朱,近取《蒙引》”,非议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精学致用,言行一致”。林希元著书颇丰,主要有《易经存疑》12卷、《四书存疑》12卷、《荒政从言》1卷、《林次崖先生文集》18卷。其理学著作在当时便由礼部刊行,成为士子举业的重要用书。
陈胜元
陈胜元(1797.9.5—1853)字建珍,号晓亭,福建同安县厦门溪岸人(现为厦门市思明区),清朝将领。
丘葵
丘葵(1244——1333),字吉甫,号钓矶翁,同安县人。笃修朱子性理之学,而终生隐居,不求人知。长期避居海岛,宋元间人蒲寿宬有《寄丘钓矶》诗(《心泉学诗稿》卷一)。延祐四年(1317),御史马祖常执币礼聘,却而不受,并作诗明志。作为隐逸诗人,他的“却聘诗”在当时颇有名。有《钓矶诗集》四卷(别本五卷)行世,但传本罕见,除“却聘诗”元诗史从无其名,其诗亦未入选自《皇元风雅》,至《元诗选》、《元诗选·癸集》、《元诗纪事》等元诗总集。《全元文》(第十三册)编录其文四篇。另著《周礼补亡》(又名《周礼全书》)六卷。生平事迹见《宋元学案》卷六八、《新元史》卷二三五,清人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七有《丘钓矶诗集序》,卷一九有《钓矶诗集跋》。
卢若腾
卢若腾,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州,晚年自号“留庵”,同安县翔凤里(今属金门县)人,徙居晋江。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 年)进士,任兵部主事。调任宁波巡海道佥事,居官洁己惠民,剔奸弊,抑势豪,擒捕盗贼,百姓安堵。又任凤阳巡抚,甲申变后,与沈佺期、许吉燝等同渡海,隐居台湾,励节终身,66 岁去世。著有《方舆图考》40 卷、《补遗》1 卷。此外,还著有《留斋文集》7 卷、《岛居随录》2 卷、《浯洲节烈传》、《岛噫诗集》、《舆耕堂随笔》、《岛山闲居偶寄》《印谱》等。
苏绅
苏绅(999年—1046年),字仪父(一作仪甫),原名庆民,泉州府同安县人。为北宋名宦兼科学家苏颂的父亲。宋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历宜、安、复三州推官,改任大理寺丞,再调任太常博士,升任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扬州,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时诏求直言,苏绅上疏极言时事,朝廷施用其安边之策。苏绅又陈便宜八事:重爵赏,慎选择,明荐举,异章服,适才宜,择将帅,辨忠邪,修预备。皇上嘉许采纳之,调任史馆修撰,升任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再调任尚书礼部郎中。苏绅博学多智,喜言事,锐于进取,故亦善中伤人,以所举非其人,出知扬州,复入为史馆修撰,判尚书省,又改任集贤修撰,知河阳,徙河中,未上任去世,葬于丹阳。著有《文集》《奏疏》,见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典籍志》。
池浴德
池浴德(1539年-1617年)明福建同安人,字仕爵,号明洲。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遂昌知县。决狱明断,迁南京吏部郎中。万历八年为乡试同考官,所取皆饱学之士,有知人之誉。后累迁太常寺少卿,致仕归。他因勤政为民、为官清廉,被母亲笑称为“无花果树”。
黄文炤
黄文炤(1556年—1651年),又作黄文照,字丽甫,学者称为季弢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 ;泉州府同安县北部新圩镇金柄村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人。长期居住泉州郡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记为晋江人。 著名理学家,自幼卓志性学,潜心力行,是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有“品高嵩岱,学溯关闽”之誉。
阮旻锡
阮旻锡(1627年-1712年),僧名释超全,字畴生,号梦庵,自称“轮山遗衲”,祖居金陵,后移居福建厦门同安。中国清代茶僧。阮旻锡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曾泛海学贾以为生。为人寡言笑,取与不苟,终身不衣帛,但对师友却很慷慨。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寿终后,阮旻锡放弃了科举入仕之途,拜父亲生前的好友曾樱为师,从此潜心于性理之学的研究,又旁通道藏、释典、诸子、百家等各方面学问。郑成功在厦门建立抗清根据地时,阮旻锡曾入诸贤馆。1663年,厦门被放弃后,他来不及跟随郑经撤退。此后,他出游名山大川,十数年羁旅不归,足迹所至,北抵京华,南达粤滇。晚年,阮旻锡皈依佛释,取号“超全”,隐居于武夷山,以教授学生自给。1712年,阮旻锡逝世,享年80余岁。阮旻锡一生著作宏富。据记载,有《四书测》《谈道录》《读易阙疑》《续佛法金汤》等。这些著作大部分已遗失不传。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是一首系统呈现武夷茶文化的诗,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诗中呈现了武夷茶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武夷茶的采摘到制作工艺、武夷茶丰富的种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和喊山茶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证明了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的事实,对武夷山茶文化的研究极具文献价值。
池显方
池显方(生卒年未详),字直夫,号玉屏子,厦门人,池浴德次子。早年拜福建南居益为师,明天启二年(1622年),参加应天(今江苏南京)府试,中举。因老母在堂,未再赴礼部考试,而在玉屏山上结庐定居,参禅悟道,出入于佛寺,每日与香炉、经卷为伴。显方曾受知于抚军南居益,与董其昌、黄道周、何乔远、曹学佺、蔡复一等名士交谊甚深,时相唱和。他擅长诗文写作,喜好游山玩水,曾游历武夷山、秦淮、泰山等山川名胜。著有《晃岩集》22卷及《玉屏集》、《晃岩集》、《南参集》、《澹远集》、《李杜诗选》等。
陈伦炯
陈伦炯(1684年-1747年),字次安,号资斋。同安高浦(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广东副都统陈昂之子。中国清代官员。陈伦炯少年时代曾随父赴任,出东西洋多年。他“博通群书,尤留心外国夷情土俗”。陈昂去世后,陈伦炯承袭父荫,被召为皇宫侍卫。因熟悉沿海事物,得到康熙帝赏识。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起义,陈伦炯参与镇压起义有功,被授为台湾南路参将。雍正元年(1723年),被提升为安平(今台湾台南)副将。次年,为台湾水师副将。雍正四年(1726年),升为台湾镇总兵。后在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为官,乾隆七年(1742年),升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解职还乡,不久即去世。陈伦炯由于长年在沿海任职,经常与外商打交道,出自特殊兴趣,常“询其国俗,考其图籍”,遂写出《海国闻见录》一书。该书成于雍正八年(1730年),为中国清代前期的地理名著。
林宗载
林宗载,原名鬷言,字允坤,号亨万(Hambuan),同安县嘉禾塔头人(今厦门市思明区黄厝村塔头社人)。
二、厦门历史沿革
厦门岛在远古时,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故别称鹭岛、鹭门、鹭屿。汉代为侯官县属地。晋太康三年(282 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代为南安县属地。唐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嘉禾里。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南安县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厦门岛隶属同安。宋代属同安县绥德乡二十一至二十四都。元代设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筑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千户所驻厦门,设中左守御千户所,厦门岛因此又得名中左所,但仍为同安属地。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清军攻占厦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军收复台湾岛,并于翌年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厦门地名从此固定下来。
三、厦门简介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鹭, 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厦门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21世纪厦门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
1980年10月7日,批复设立经济特区,厦门先后获批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已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