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2024-03-12 00:23:22

日照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张行简、臧荣绪、丁守存、许瀚、管廷鹗、苏仲山、杨大功、戴渔村,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日照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张行简

张行简(公元1156年~1215年),字敬甫,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东港区)人。金代大臣,历算学家。大定九年(公元1179年)考中状元。一开始任应奉翰林文字。母亲去世丁忧服丧一年。居家闭门谢客,专心读书。服除又上任,金章宗完颜景即位后,他转而任修撰,进读陈言文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任太常博士。西夏国派谴使者陈慰,想要致祭大行灵殿。张行简上奏说:“那陈慰不是专祭,不可以廷议。”太傅徒单克宁很认同他的话。非常器重他。把他转为翰林修撰,升为礼部郎中。他一生著作很多,有《敬甫文集》15卷、《礼例纂》120卷,还有《会同》、《朝献》、《禘祫》、《丧葬》等。

臧荣绪

臧荣绪(415-488年),字荣绪,号灌园叟、被褐灌园叟,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南朝齐历史学家,国子助教臧庸民的儿子。出身官宦之家,不入官场,潜心著述。永明六年,卒于家中,时年七十四。著有《旧晋书》,成为后来唐朝房玄龄、褚遂良等官修《晋书》的最重要蓝本。

丁守存

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又号次海,晚号竹石山人、石涛钓叟。近代科技专家。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科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调任军机处章京。求学期间,他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等科学书籍。他学识渊博,除精通史籍,兼通天文、历数、工艺制造,尤精于火器制造。道光二十三年,他据其化学实验及其实验结果,写成《自来火铳迭法》一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雷管作为火器起爆装置,他用的起爆药是硝酸银,虽比欧洲晚了十余年但属于独立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起爆进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此后又从事手捧雷、地雷等新式火器的研制。道光年间,他与丁拱辰合称“南北二丁”。在制船方面亦有专长。

许瀚

许瀚,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庐,山东日照虎山镇大河坞村人,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和大书法家。其书法尊奉颜体,丰肥端庄,通劲遒健。今保存在磴山西峰上的许瀚书碑是他书法成就的代表作,其内容是书录明朝杨继盛的诗:“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整个碑高为1.5米,宽0.6米,是许瀚挚友丁良善石立碑。

管廷鹗

管廷鹗是清代的一名进士,出生于莒县小窑村(今属五莲县)。

苏仲山

苏仲山,字又甫,号海村,又号砚西,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人。清朝翰林,官员。

杨大功

杨大功,日照县安东卫(今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人,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三甲第59名进士。

戴渔村

戴渔村(生卒不详),名云峰,号老布衣,安东卫人。清末禀生,民初画家,驰名一方。

二、日照历史沿革

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史记》亦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

西周到战国前期,地属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徙都琅邪,地归越国。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又属楚国,后属齐国。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齐王奔莒,莒人立齐王子法章为襄王。公元前270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齐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地仍属齐。公元前255年,楚又北侵,取鲁,封鲁君于莒,地为楚国所占。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地归秦国。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日照地为莒县东境,属琅琊郡。

西汉时,始置海曲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西汉元帝时,封城阳荒王子光为昆山侯。日照之西半境(今五莲县)属昆山侯国。东汉时,废昆山国,海曲更名为西海县。

三国魏时,废西海县,并入莒,属青州刺史部城阳郡。

西晋初年,沿魏制。

三、日照简介

日照”之名,始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原为“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镇为“日照县”。(金朝状元张行简认为,此名源于日照是“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明嘉靖《青州府志》载:以濒海日出处故名。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载,日照之名取自“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新中国建立后,日照先后划归沂水行署、胶州行署、临沂行署,1989年6月建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北与青岛市、潍坊市接壤。海岸线168.5公里,陆域面积535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国家级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共55个乡镇街道、1730个村居,300万人口。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日照,夏、商时属东夷,周、汉时为莒国,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境内有丹土遗址、尧王城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100多处。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是中国汉字始祖,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毋忘在莒”的故事源远流长。日照是中国黑陶文化之乡,出土的蛋壳黑陶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日照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西周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姜尚,南北朝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当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原*政治局常委宋平等原籍都是日照。

——这里气候宜人、生态优良。日照地处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属典型的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0℃、降水量756毫米、日照时数2349.8小时、无霜期206天。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2009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是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这里物产多样、资源丰富。日照是山东省海洋渔业、粮食、畜产品等的重要产地,有24种特色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特色海产品有西施舌、海蝉蟹、大竹蛏、东方对虾、乌鱼、金钩虾米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照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进京参加英模会时,曾代表日照人民将“西施舌”敬献给毛泽东主席。特色农产品有绿茶、桑蚕、蓝莓、板栗、大樱桃等。全市茶园25万亩,产量1.5万吨,分别占山东省的60%、75%,有“北方第一茶”的美誉;桑园7.3万亩、蚕茧产量360万公斤,蚕丝产量、质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蓝莓5.63万亩,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板栗24万亩,产量居全省第三位。

——这里风景优美、景观独特。日照是山东省“仙境海岸”滨海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自然风光,有64公里绵延不断的优质沙滩,有可以举办所有水上运动项目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以体验渔家文化为主题的“渔家乐”民俗旅游特色鲜明,成为全国最大的民俗旅游接待基地。这里依山傍海、山水共拥,有树龄四千多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有被宋代苏轼盛赞“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有江北第一野生杜鹃花园九仙山,是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的理想圣地。2003年日照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港路一体、交通便捷。日照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素有“港通四海、桥系亚欧”的美誉。日照港是国内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70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日照港通过新菏兖日铁路、陇海铁路可直达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通过瓦日铁路可直达蒙古。青日连铁路将于今年建成并与济青高铁相接,鲁南高铁将于2019年建成并与京沪高铁连通;日照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上广等20个重点城市的航班。

——这里临港产业优势明显。日照特别适合布局大型临港产业,是山东半岛、鲁南经济带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临海产业区。按照“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思路,正着力打造1家国家级、4家省级工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中澳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空港产业园等平台载体。目前,已形成钢铁1400万吨、汽车75万辆、发动机100万台、自动变速箱100万台、油品加工1450万吨、浆纸218万吨、粮油加工850万吨的临港主导产业。其中,大豆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位,精炼糖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位。正在建设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将形成铁810万吨、钢850万吨、钢材790万吨的生产规模,对日照临港产业发展乃至全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积极带动作用。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2.17亿元,增长7.3%,增幅居全省第3位,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亿元,增幅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比居全省第2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今年1-2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增长15.9%。成功跻身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