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学网

中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为孙中山、阮玲玉、阮雪榆、郑健超、孙科、李焯芬、郑观应、杨鹤龄、赵梓森、孙昌,具体名单见下文。

一、中山历史名人排行榜具体前十名有哪些

01、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02、阮玲玉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原名阮凤根,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南蓢左步头乡(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 ),中国内地女演员,上海崇德女子中学肄业。1926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挂名夫妻》,从而开启演艺生涯 。1930年,主演剧情电影《故都春梦》 。1932年,主演剧情电影《续故都春梦》 。1933年,在剧情电影《小玩意》中饰演叶大嫂 。1934年,主演由蔡楚生执导的剧情电影《新女性》 。1935年3月8日,阮玲玉服安眠药自杀,年仅25岁 。1938年,由其主演的剧情电影《舞宫血泪》上映 。2005年,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选阮玲玉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

03、阮雪榆

阮雪榆(1933.1.6—2019.2.3),男,广东省中山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阮雪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4年至195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1958年在交通大学(西安)任教,1959年起在交通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担任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2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阮雪榆长期从事冷挤压技术研究。

04、郑健超

郑健超,男,汉族,1939年10月6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广东中山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电压技术专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广核集团科技委名誉主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3年,郑健超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63年—1965年,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67年—1979年,担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员:1979年—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局IREQ研究中心进修:1980年—1985年,担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所所长:1985年—1995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1995年,成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长期从事高电压测试技术、高电压绝缘和防雷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05、孙科

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连生,号哲生。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前期主张反对联共,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当局*办公室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

06、李焯芬

李焯芬,1945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地质及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珠海学院校监。1968年李焯芬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系;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土木系工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助教,电岩石工程部核废料处理部主任、水电水利工程部、大坝安全委员会主任、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1994年进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座教授、土木系系主任、副校长;200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年担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2019年1月,李焯芬入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07、郑观应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他和唐廷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郑观应的著作有《盛世危言》、《易言》等。《盛世危言》这部著作问世后社会反响很大,时人称此书“医国之灵枢金匮”,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等人,蔡元培也推崇《盛世危言》,甚至是毛泽东在年轻时也经常阅读。

08、杨鹤龄

杨鹤龄(1868年-1934年8月29日),字礼遐,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的革命伙伴。1886年入广州算学馆,与尤列同窗。1888年毕业后到香港,住在父亲开设的杨耀记商店里,与志同道合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昕夕往还,致力革命之鼓吹。孙中山屡次策动反清起义,杨鹤龄在港澳一带协助筹募经费及作反清宣传,他一度在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任职。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杨鹤龄被聘为总统府顾问。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淡于名利,深居简出。1934年8月29日在澳门病逝。

09、赵梓森

赵梓森,男,汉族,1932年2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1949年至1953年赵梓森先后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有线通信专业;1954年至1958年任武汉电信学校教师;1958年至1970年任武汉邮电学院讲师;1970年至1974年任邮电部528厂工程师;1974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1987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院总工程师;1987年至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1993年任武汉邮电科学院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孙昌

孙昌(1881—1917),字建谋,孙中山兄长孙眉之子,出生于美国檀香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在香港、澳门设立秘密机关讨伐龙济光。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别动队司令。1917年11月20日,奉孙中山之命乘船押送军饷赴广州,由于事先未同海军联系,遭海军误击,坠入江中,溺水牺牲,年仅36岁。

二、中山历史沿革

中山古称“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大涌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夹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铸铜石范等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

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

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

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国时,中山属于吴国领地。

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中山属宝安县(古东莞县)辖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中山属东莞县辖地。因为中山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立了名为香山镇的军事营镇。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

逸仙湖公园

逸仙湖公园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发展,升级为香山县,中山始有县级行政区划,此时的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军的追杀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此时才与大陆相连。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围,香山县围垦的田地在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香山由原来的下等县改成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县同列的大县。

折叠近现代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1925年(民国14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

1949年后,先后属珠江、粤中、佛山地区。

1953年3月12日内务部批准设立石岐市(省辖市),以中山县石岐镇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岐市,将原石岐市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中山县。

1983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为地级市。

1951年1月,中山县设置1个区级镇(石岐镇)、11个区。1953年3月改设17个区、3个区级镇。同年6月,中山县分出珠海县后,全县设15个区,3个区级镇。1955年8月,全县各区均以区(镇)所在地命名。1957年2月,撤区改设乡,15个区改划为34个大乡。1958年8月,各大乡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县34个公社合并为7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共辖34个耕作区。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为石岐镇;12月,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县级镇,仍称中山县石岐镇,属中山县和佛山专区双重管辖。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其中张家边区辖榄边、南蓢、翠亨等7个公社。1963年初,撤销区建制。

1976年12月,全县设3个区级镇、25个公社。1983年11月,撤销公社,改称区公所,下辖乡(乡级镇)。1984年2月,撤销石岐镇,设立中山市石岐中区、石岐烟墩区、石岐岐江区、石岐莲峰区、石岐西区,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该5个区称作城区。

1986年7月,从南蓢区划出4村成立翠亨村镇;12月,撤区改镇建制,并扩大市区范围,郊区和环城、张家边划入市区。

三、中山简介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中山古称香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200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036亿元,户籍人均生产总值73198元,国地两税收入157.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总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77亿元。

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61.6:35.3。工业保持较快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18.42亿元,增长19.1%,工业增加值605.85亿元,增长17.6%。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51.06亿元,增长22.3%。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阳江、韶关、河源等市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8万亩的4个产业转移园区。全面实施东部沿海开发战略,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部“一区三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66.21亿元,增长16.8%。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07亿元,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1073.83万平方米、372.13万平方米和113.50亿元;邮电业务收入40.27亿元,旅游总收入75.37亿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共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61亿元。

二、内外源经济协调快速增长

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泛珠合作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总值231.34亿美元,增长23.8%。其中,进口75.24亿美元,增长16.1%;出口156.10亿美元,增长27.9%。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4个,合同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6亿美元,增长8.39%;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6个。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11.2万户,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8%。

三、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城乡一体、彰显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几年来,投入18亿元完成博爱路和起湾道改造、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城市化率达84.2%。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571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验收;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按照《珠三角轨道交通规划》,广珠轻轨在中山段已全线开工,中山境内将建有南头站、小榄站、东升站、石岐站、中山站、翠亨站和古镇站等7个站点。港口方面,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万标箱,中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全国10强之列。供电供水充足,2006年全社会供电量达132亿千瓦时,日供水量60.67万立方米;全市光纤总皮长1.3万多公里,互联网用户37.2万户,信息化指数达72.3%。近年来,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四、民生进一步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职业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690元。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达368.34万人次。大力推进农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至2006年参保人数分别达34.5万人和18.9万人,新型农业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0%。实施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工程,投资6300多万元改造扩建11家镇级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41%。推进扶危助困工程,设立“扶困助学基金”,累计建设“双困户”住房2.4万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2.7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6元。

五、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1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火炬区创业中心被授予“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称号。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5.3%和43.8%,对全市户籍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院校5所。香山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分别成为国内首家同类型的博物馆。中山图书馆藏书64万册,是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投资5亿余的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开放以来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文化产业会议等重大活动,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2006年,我市体育健儿共有3人4次破(超)7项世界纪录,获得团体及个人世界冠军4个,全国冠军1个。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设立五桂山自然生态保护区,推进“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治污保洁。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共有国家、省级卫生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81%。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推进“平安中山”建设,信访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起市、镇、村(居)三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启动建设政法网(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获得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称号。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确保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二是发展动力中“外”与“内”的关系,实现内外源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城市建设中的“建”与“管”的关系,把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社会管理中的“宽”与“严”的关系,形成宽严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协调中“收”与“放”的关系,既要加大对资源和财力的统筹力度,又要体现利益向下。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下。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