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评选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1】
在宜昌市夷陵区平湖社区广为流传着一个“身残志不残、身残心不残、身残情不残、身残爱不残,一心一意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就是平湖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副站长马学柱同志。
他出生于秭归县沙镇溪镇马家山村,今年57岁,高中毕业后,于1976年12月服兵于兰州军区某工程兵部队,1978年2月17日,他在一次国防工程施工中,不幸从矿车上摔下,导致下肢五级伤残。他于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退伍到原宜昌地区香溪河煤炭矿务局工作,先后从事过办公室主任、经销公司经理、书记和档案室副主任等工作。2002年上半年,因三峡工程蓄水需要,位于三峡库区的宜煤集团?原宜昌地区香溪河煤炭矿务局?关闭破产后,他被迫从兴山峡口镇迁至夷陵区平湖社区谋生。2006年11月,他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夷陵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招聘,他以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被夷陵区残联聘为平湖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并于同年底当选为平湖社区党总支委员。去年9月他又光荣而又乐意地挑起了“平湖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站副站长”的重任。
他自走上主管业务的少数民族服务站副站长的岗位后,带着对这个岗位的特殊责任、特殊感情和特殊爱心,克服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和扎实的作风,为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同胞办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好事和实事。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一份份特殊的爱一次又一次地奉献给了少数民族同胞,让少数民族同胞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无限温暖。
在宣传民族政策、党和政府的声音上,用心转化。为了让党的民族政策、方针深入人心,他在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会议辅导、开辟宣传橱窗巡回展览、开设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组织社区网格员入户宣讲、印发相关资料宣传和入户解答”等形式,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民族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等党的民族政策、方针、原则及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民族成份更正、少数民族学生中考高考优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困难就助和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解答,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对党的民族政策更加了解、更加拥护;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上,用情熔化。“少数民族同胞的难,就是我的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按照区民宗局关于建立城市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服务站工作职责和少数民族双向服务等制度,并结合社区实际,认真开展了“我为少数民族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活动。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给少数民族群众办了不少的好事和实事。而且有效地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一提起这个话题,40多岁的土家族居民王桂英,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王桂英因高度近视,不能劳动,其夫也因智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三人,一没住房,二没稳定的生活来源,只能靠租房和低保维持生计。为切实解决王桂英家庭的根本出路,他积极向房管等部门争取,帮其在“春华秋实”小区落实了一套“廉租房”。住房难题解决后,今年四月中旬,他又积极与“胡氏按摩店“联系,将王桂英介绍到胡氏按摩店学习按摩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后,王桂英认为这是她就业、创业的最好选择,于是又将女儿送到该店学习按摩技术,待女儿学会后,母女俩一起开个按摩店,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为了感谢马学柱的恩情,王桂英先后多次请他到她家做客,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在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密切联系上,用爱感化。“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这是他多年群众工作的体会。“只有善于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工作上的支持”。他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争取社区书记张书军同志的支持,组织26名党员、干部、中心户代表同26个少数民族同胞结对帮扶,以此加强联络联谊和服务,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为在第一时间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所思所盼和所想,他将“联系电话、服务事项和有困难,就找我”等内容印到“社区干部服务居民联系卡”上,发至千家万户,让其成为“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为了准确、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同胞的心声、听到他们的真心话,他克服行走不便的困难,经常带着爱心、带着温暖、带着微笑深入到少数民族同胞家里问寒问暖,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期盼,对少数民族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需求和建议,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能现场答复的现场答复,不能现场解决和答复的,在耐心解释的基础上,带回社区争取其他渠道解决和处理。
“我在夷陵区开拉面馆已两年多,老马他们经常到我店里来看我,即使从我门口过,也要向我们打个招呼和问个好,他的关心和微笑,使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我打算就在这里开下去”。位于平湖社区夷兴大道179号的兰州拉面馆老板李泽东如是说。
【2017评选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2】
杨昌林,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退休教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杨昌林33年如一日,关爱藏族学生,帮助学生近万人次,将自己收入的近1/3用于这项事业,被藏族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阿爸”。他经常说,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本地人才。只要能让孩子们成才,自己做什么都愿意!杨昌林用他的行动,树立了爱心助学的榜样,书写了民族大爱的感人事迹。
1978年,杨昌林夫妇从西藏阿里调到武汉大学工作,当得知初到武汉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气候,全身长满疙瘩,又疼又痒后,他和妻子千方百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最终解除了病痛,孩子们从此都叫他们“阿爸、阿妈”,并在学校藏族学生中流传。1991年夏天,藏族学生尼玛次仁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丧失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精神鼓励,最后奇迹般地痊愈了。尼玛次仁毕业回西藏后,写信表示“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给阿妈、阿爸看”。
2005年妻子去世后,已届古稀之年、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杨昌林依然用各种方式延续着对藏族学生的关爱。武汉近十所高校的10多名藏族同学,讲述杨老师的故事几乎一样:进大学,就被杨老师接去吃迎新饭;逢年过节,邀请同学们与他团聚联欢;杨老师生活节俭,对同学们却很大方;大事小事,同学们总爱找他帮忙。2008年初,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72岁的杨昌林被困在了湘西老家。他内心十分焦急,“肯定有很多孩子回不了西藏,我必须回去看看!”于是,他辗转多次、两天两夜没合眼赶回了武汉,从藏历年三十到初七,将滞留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里过年。
杨昌林珍藏着两样东西: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与藏族同胞、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纸页已经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抄记着藏族孩子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33年来,杨昌林到底接待了多少个藏族孩子,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尽管他的年龄和藏族孩子们的阿爷差不多,然而,初来武汉的藏族年轻人仍亲热地沿袭着师兄师姐对老人的称呼,喊他“阿爸”。
33年来,杨昌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始终坚持帮助培养藏族学生,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2010年,杨昌林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2017评选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3】
杨学文,男,回族,中共党员,1954年1月出生。1989年,他被选进村委会任治保主任,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杨学文先后担任兰光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现任立岗镇兰光村党支部书记、兰光党总支副书记。先后获得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科协先进工作者、自治区最美基层干部、银川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科协先进个人、银川市壮大村集体先进个人、银川市科协先进个人、贺兰县致富带头人、贺兰县最美共产党员等荣誉。
带领群众一举摘掉“烂光村”的旧帽子
兰光村是纯回民村,有农户832户,人口2348人,耕地面积7860亩,中共党员86人。2008年以前,兰光村产业单一、效益低下,是全县十大落后村,被戏称为“烂光村”。
2008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全区第一家以土地入股的“阳光蔬菜产销合作社”。当年,杨学文和其他7名村干部带头集资22万元投入园区建设,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动员村民将土地入股交由村委会集中管理。最初,群众不理解、有顾虑。他带着几名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在大会上他给村民做承诺,一旦打了水漂到年底就是自己砸锅卖铁,也要把村民的工资和租金发下去。最终共流转土地500亩。当年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630元,一举摘掉了“烂光村”的旧帽子。
培植产业找准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2009年,杨学文带领群众种植移动温棚,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打造兰光新产值。买不起钢架,只能用竹披子搭建,每逢刮风下雨,杨学文就带着村干部到田里压棚,生怕棚把蔬菜瓜果给压倒了。一年的温棚种植,村集体经济再次实现了翻番。当年起,村上引入温州客商将土地流转出去建立盘菜种植基地,引进大户种植万亩稻田养蟹基地。并成立劳务协会,实现年劳务收入400多万元。
长年累月的工作,令杨学文的身体每况愈下。2011年1月30日,正在工作的杨学文忽然得了急性心肌梗死,到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村民们来看望杨学文,说:“你这回再也起不来了。”他说:“人总是要死的,到死的时候谁也拦不住。”杨学文把病抛在了脑后,总想着兰光村的事业。2012年,兰光村土地全部流转,被评为“中央组织部创先争优先进集体”。
带动周边村发展自主产业
2012年6月,为发挥兰光村的典型带动作用,成立了兰光党总支,杨学文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向周边的先进村、清水村推广“兰光模式”。杨学文跟清水、先进的村干部说,咱们三个村都是回民村、农业大村,要想发展,还得从改变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入手。在杨学文等兰光村村干部的帮助下,清水村发展春麦复种盘菜300亩。先进村引进企业种植有机大米,稻蟹立体种养达到5000亩,流转土地560亩。
截至,在兰光党总支的引领下,以兰光村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先进、兰星、清水等村发展露地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建设牧草种植基地,种植苜蓿2500亩;建成200栋移动温棚瓜菜示范基地,种植香瓜、西红柿、紫甘蓝等无公害瓜菜,打造“兰光瓜菜”品牌;在兰光村种植有机示范水稻基地1500亩,实施稻蟹立体生态种养,并整合周边兰星、先进、清水等村土地,全面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打造兰光休闲度假农庄品牌。
积极投身兰光中心村建设中
2013年,“兰光中心村”全面开工建设。已经62岁的他,每天早上都要到工地上问问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兰光中心村建成住宅楼44栋1496套,营业房18套,占地面积143962.14平米。杨学文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大楼矗立在村头,心中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
倾力打造规范化的群众活动阵地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杨学文也不忘抓村上的党建工作。2015年,在杨学文带领下村上组建了以党员干部、农村实用人才、“两代表一委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的网格服务队,村干部每日值班,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事代办、增收帮带等工作,形成服务合力。并建设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村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图书室、党群活动室等2800平方米。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想路子、找法子
,杨学文又开始谋划村上的发展新路子,计划建设二代日光温棚、高标准独栋大棚、蔬菜储运车间、园区观摩体验室、田间学校、干部教学培训基地等建设项目,把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他的梦想:将兰光村打造成为全区第一村
近年来,兰光村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先进基层党支部、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依法治理示范村、自治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示范村、宁夏首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银川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依法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截至目前,兰光村人均收入11900元,劳务收入占人均收入90%。村集体收入多了,村“两委”班子完成了一桩又一桩村美、民富、人和的大事。修路、修桥、修渠,建立阳光助学金制度。
如今,现已64岁的他,作为村支书,整日为村上的事奔波、劳碌,为村上的发展想路子、找法子,不敢有半点懈怠。杨学文总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只要脚踏实地、俯下身子,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田地。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要把兰光村打造成为强村、明星村、全区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