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关于2017两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片01
关于2017两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片02
关于2017两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片03
关于2017两会的手抄报版面设计内容:
2017年两会热点解读:节用裕民,政府要过紧日子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评析】
聚焦全国两会、关注报告热词。今年出现一个热词是“节用裕民”。节用裕民这个热词,来自于《荀子?富国》“足过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意思是讲政府要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之所以当今成为热词,就是想让政府把行政开支压缩下来,更多的财富和开支用到民生的支出上。
[综合分析]
“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不仅体现出了*心怀全局、站位高远,更让人看到了希望。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重拾艰苦奋斗作风。我们党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起家,也靠它不断发展壮大。少了这个优良传统,过去的民族独立和今天的国家发展,都是一句空话。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政治清明,打造廉洁、透明政府的方向,
“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不只是花钱方式的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者,如何“分蛋糕”,就是执政思路和利益的导向。如果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在真正改作风、减开销,就是把更多的财力用在支持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这就为构建廉洁和为民的政府提供了保障。是给老百姓花钱多,还是给政府工作人员花钱多,就是考验执政者如何平衡利益的风向标。
当然,“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也不一定就意味着行政开支越少越好,而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政府的工作成本也很大,在花钱这件事上,也不能一味加以批评。但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年来持续增长,行政开支居高不下,超过了GDP的增长,跑赢了人均收入,那就显得有问题了。如果政府的正常开支,没有超过合理的范围,想必公众也定会理解。
如今,在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面前,在“三公”消费上确实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是,要想让“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必须防止公款乱消费的回潮。因此,还要警惕“紧日子很快就过去”的旧有思维,真正把“政府要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工作来抓,“政府要过紧日子”是一句贴心话,更是惠民之举。只有把此话当作一种追求甚至一种信仰,才能达到透明、阳光、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境界,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树立自身好的形象,也才能使人民满意。
[对策措施]
首先,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增强节俭意识,特别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精打细算过日子,绝不“瞎折腾”,绝不乱花钱,真正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该花的钱也要省着花,向老百姓交出一本能看懂的“明白账”,确保财政资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其次,要不断提高财政资金效益,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尤其要切实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的同时,更多在强化支出管理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创新财政工作理念,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包揽由市场解决的事务,多做“托底”、“补短板”的事情,提高资金的支出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再者,要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解决好财政支出碎片化、部分财政资金沉淀的问题,真正用“制度笼子”来管住政府的“钱袋子”。不仅让民众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监督,而且要保障监督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最后,政府“过紧日子”决不能停留于喊口号,更不能止步于短期实践,须将过“紧日子”当成一种“新常态”,融入“一盘棋”进行统筹管制。当务之急,政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强节俭意识,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既过好“紧日子”更过紧“好日子”,让过“紧日子”切实为人民群众赢得真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