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对照材料【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09:30:30

当前,“四风”问题趋于隐蔽化。有的变着花样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逃避纪律约束,使“四风”问题披上“隐形外衣”。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对照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对照材料1】

当前,对“四风”问题不隐瞒、不姑息,明目张胆地大吃大喝、公款送礼等问题少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个别党员干部依旧自行其是、顶风违纪,且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断更换“马甲”逃避查处,穿上“隐身衣”大肆享乐,新伎俩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给监督查处带来一定难度,亟待研究解决。

一、“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

(一)公款吃喝方面。一是避实就虚;有的在订餐时只留人名不留单位,抹去公款吃喝的痕迹,致使查无实据、难以定性。二是移花接木;有的将餐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小型工程费等,或“化整为零”,分批次报销超标准接待费用;有的将公务接待费用与职工食堂餐费混账管理,“公务灶”财务账目混乱。三是转换场所;公款吃喝由高档豪华饭店转移到单位内部食堂、培训中心或者偏僻隐蔽的一桌饭、农家乐甚至个人家中,“家庭式会所”悄然出现。

(二)违规送礼方面。一些违规送礼行为搭上了电子科技的顺风车,干起了“无痕”送礼。随着网络礼品礼金市场的异军突起,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电子礼品卡、充值点券等隐蔽性极强的送礼方式成为一部分人的“送礼神器”。部分电商推出多款可在其网站任意购买礼品的VIP电子储值卡,收礼者只要通过电话、网络,凭账号、密码就可获得相应礼品,如果不想要礼品,也可以和商家协商兑换现金,使送礼更加隐蔽,难发现、难取证、难查处。有的不再到单位“团拜”式走访,而是私底下单独约见、小范围宴请时将礼品礼金送出。

(三)办公用房方面。一是检查办公用房时,有些领导为了掩人耳目,在办公室门上挂一个“小会议室”的牌子,自己的办公室就成了单位的会议室,实际还是领导的办公室。二是有些领导在办公室多摆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名义上是某某科室,实际是检查时有人坐,检查过后无人坐,造成办公资源浪费。

(四)婚丧嫁娶方面。一些领导在宴请宾朋时化整为零,今天安排一拨儿,明天安排一拨儿,实际上该请的一个也没有少请,该来的一个也没有少来,该收的份子钱一个也没有少收。有的在办理长辈丧事时,在吊唁现场不设礼桌和礼单,也不招待吃饭,给人一个看似不收礼不招待的假象,但暗地里通过其他渠道收受礼金。如我区某社区主任为女儿结婚大操大办,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街道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也被给予诫勉谈话。

(五)工作纪律方面。“为官不为”逐渐成为一种隐形的腐败。一些领导干部慑于反腐风暴之威,不敢公然大吃大喝。既然吃不了、拿不着,干脆少做事、不挑担。一些地方“门好进、脸好看”了,但事依然难办,干部“不作为”、“低效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日或执行公务期间饮酒后,直接请假,逃避监督。有的遇督查组检查,领导、同事帮忙“打圆场”,临时造假条,找理由包庇说情。有的上班时间反锁门,睡觉、玩游戏、看电影,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我区纪委派驻第一纪检组在2017年上半年的工作纪律检查中,就发现4名干部上班用手机看电视或上网淘宝等问题,分别给予他们提醒谈话。

(六)发放福利方面。一些基层单位在工作中,继续执行与国家有关政策和廉政法规制度规定相抵触的政策,亟待全省规范。如我区某下属事业单位十八大以来继续违规发放加班费、值班费,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违纪,有些发放的为应急加班费,而全省对应急工作是否必须发放加班费及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实践中不好界定。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巧立名目,自定津贴补贴问题比较突出。如我区某村主任在街道农财中心监管的村账户以外设立流水账,将2009年至2015年该村收取的摊位费、停车费、卫生费、承包费等共计54万元以现金形式存放于村报账员处,用于村日常开销,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二、“四风”新动向的产生原因

(一)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就像医生治病一样,随着各类先进的抗生素的应用,细菌和病毒也在通过不断的变异来对抗和适应。而随着反腐败的方式变化,腐败的形式也在变化,给不正之风搞伪装,打掩护,其本质也是不正之风的一种变相反弹,所以,人们常说,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

(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存在上紧下松现象,反“四风”的压力传导不足;有的人一直怀疑纠“四风”能不能抓到底,在不停观望“风向”的同时伺机而动;有的人仍心存侥幸,认为“我不干,别人也会干”,收个礼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没人说,便万事大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有恃无恐,面对唾手可得的礼品礼金时依然收不住手。

(三)监督不到位。由于需要监督的对象群体极为庞大,有时处理起来难免让监管单位分身乏术,常常用“点”代替“面”开展监督检查,并采取被动的监督查处方式,收效不明显。而在不正之风以更为隐蔽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更大。

三、整治“四风”的对策建议

隐蔽的“四风”危害大、难查处,不及时纠正处理的话,会让更多的人误以为是默许的,跟着效仿,有可能形成蔓延之势,使反腐败成果打折扣。就如何应对,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要依靠群众参与。“四风”问题群众受害最大,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群众比各级纪检部门更容易发现存在的不正之风。因此,纪检部门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在充分利用好来信、来访、来电、网络等现有举报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微博、微信等网络举报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对“四风”突出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同时,鼓励、奖励知情者参与监督举报,查实一起、公开通报曝光一起。运用户外公开栏、广播电视等载体,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公开作风纪律条文,划清“可为”、“不可为”界限,方便群众监督,提升监督实效。

二是转变方式打好“组合拳”。每逢节假日,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必不可少,大部分单位和部门已知晓这一套路,有提前作好准备避风头应付检查之嫌。面对这样的新情况,要结合各节假日的特点,进一步转变检查方式,调整检查的时间节点,把专项检查、常规检查、节点检查、突击检查有机结合,打好“组合拳”,实行综合整治。

三是要深化细化制度。制度规定越细,“四风”隐身钻空子的余地越小,制度执行越严,敢于以身试法者越少。因此,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人事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反腐倡廉制度等,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比如在规范发放福利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将公职人员薪酬、津补贴和福利管理等纳入法制化治理轨道,以立法等方式,解决“红头文件”规范性程度低、权威性和执行力不够的弊端,构建正常、合理、规范的工资薪酬、津补贴和福利增长机制,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消除单位差、地区差,让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有想头、生活有奔头、干事有劲头。

四是强化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发现违反作风纪律行为,严厉问责违纪违规人员,并严肃追究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责任,倒逼责任单位严格履行主体责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新机制,把班子及其成员作风状况、履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凝聚各级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关于四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对照材料2】

从中央到地方“反四风”态势强劲,诸多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正被清扫,作风建设成果得到不断深化、巩固和扩大,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但仍有少数干部贪心不灭,“四风”新变种、新花招不时出现,送礼收礼花样翻新,给监督查处带来一定难度,亟待研究解决。

一、当前“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表现

我县纠治“四风”工作措施有力,态势向好,但高压之下“四风”问题花样翻新,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容忽视。

1、吃喝风 “化整为零”。一些干部不敢去大饭店、高档会所,把吃喝地点转移到单位、企业食堂、农庄、甚至是私营企业老板的家庭厨房。有的单位在这些地方购买高档家具、餐具等,雇人做饭,照样吃喝玩乐。一些机关干部不敢直接动用公款,利用村、社区财务管理上漏洞,借用支持村、社区建设名义,空转款项,用以大吃大喝。有的在订餐时只留人名不留单位,抹去公款吃喝的痕迹。有的将餐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小型工程费等,想方设法公款报销。公款吃喝依然变相换形,穿上“马甲”,隐身在大街小巷、偏僻乡村,不易发现、难以查处。

2、公车私用有变种。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后,一些领导干部不再使用公车,外出办事用私车,美其名曰“私车公用”,用公车的加油卡给私车加油变得更加名正言顺。有的单位公车不用了,但燃油费、维修保养费、过路费、停车费等各种花费却仍然居高不下,有增无减。一些公车闲置不用,反而造成了浪费。

3、违规送礼转地下。一些地方送礼由地上转入地下,送礼地点从单位、家属院转移到停车场、地下车库,或偏僻角落;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网购礼品等成为送礼的“利器”;用公款送“红包”基本得到遏制,但收受私营企业主和个人“红包”礼金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集体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财物,并分发给有关人员。

4、巧立名目发福利。一些单位在工作中,继续执行与国家有关政策和廉政制度规定相抵触的奖励政策,亟待全县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巧立名目,自定津贴补贴问题比较突出。

二、“四风”问题新动向的原因分析

1、少数党员干部存在模糊认识。由于长期陋习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心态,有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误以为纠治“四风”节奏放缓、力度减弱、处理放松,风头已过伺机伸手;有的侥幸心理严重,自以为手法巧妙、行为隐蔽,不会被发现;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上搞变通、打擦边球;还有的置三令五申而不顾,仍然不收敛、不收手,我行我素、顶风违纪。

2、监督管理不到位。一些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对“四风”问题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放任不管的思想。在风头上,就抓一抓,风头一过,一切照旧,对基层干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群众对干部作风方面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的认为容易遭到打击报复,风险过大,不敢监督;有的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事不关己、明哲保身,不愿监督;有的不了解监督举报的渠道和方式,不熟悉作风建设的纪律政策,不知道如何监督。

3、少数地方和单位担当精神有欠缺,工作落实不到位。少数地方和单位党委、纪委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执纪监督上缺乏责任担当,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伤和气,工作被动应付;有的怕揭短亮丑,“爱惜羽毛”,对违纪问题遮着掩着;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查找发现隐形变种“四风”问题的能力不足;有的认为“四风”问题是“小节”,查处压力大、干扰多,处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有的职能部门对落实牵头工作不主动、推进不深入。

4、作风建设相关制度规定仍然存在漏洞。目前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的作风建设制度不少,但对一些细节性的规定仍存在疏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难度。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

纠治“四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一旦反弹将失信于民,必须紧盯新动向、新表现,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不断强化不敢、知止氛围。

1、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和完善三年多来的有效做法,持续发力加压,在坚持中深化,深化中坚持。把重要节点和假期作为作风建设的前沿阵地,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通过深化纪律教育、拓宽监督渠道、开展明察暗访、强化通报曝光等方式,发信号打招呼,打消侥幸心理,强化纪律规矩意识,营造崇廉尚俭氛围。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执纪监督的重点,越往后执纪越严、处理越重;对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对纠而又犯的,从严从重处理,持续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

2、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网络,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主动融入“互联网+”,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建议设立县纪委监察室手机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形成“一网(县纪委官网‘四风举报直通车’)、一端(手机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一微(‘廉洁从政’微信‘四风举报’)、一线(‘党风政风热线’投诉举报)”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在此基础上,将“一网一端一微一线”受理的“四风”等党风政风问题举报归集,建立我县涵盖群众举报网上收件、分拣、线索核查处置、回复举报人等环节的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与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对接,并向乡、镇、村延伸,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理的党风政风监督工作机制。

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础。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思想教育。用好各种特色教育平台、廉政教育基地,就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廉政法规等继续开展多角度、大力度、深层次的宣传教育。树立正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教育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弦。

4、继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公务开支。加快推进公务用车等制度改革,以“车补”、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推行公车管理货币化,逐步取消公车。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凡公务支出项目一律附加明细才可入账报销,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财务开支。强化对一把手财务权监督,改革“一支笔”审批制度,推行一把手不直管财务等制度改革,成立廉政小组,负责财务开支的,规范关键权力运行流程。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让公众监督“三公”经费使用,让“三公”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三公”经费的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加强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审计等,及时检查发现并纠正各类违规开支问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