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是一种看不见的“腐败”,伤害的是党员干部的肌体,危害的是党和国家的长久基业。下面是为官不为自查自纠材料,快来围观吧。
为官不为自查自纠材料【篇一】
为官不为,为何?有的人怕犯错不敢为,有的人没能力不能为,有的人太懒了不去为,原因种种,总开关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不想为。
只要想为,就不会有干事必然犯错的担心,就不会疏于学习不求上进,就不会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方向迷失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思想迷失的官员,又该如何破除为官不为的迷雾?
1.补足精神之钙
强调,“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为官不为者,从根上讲也是思想出了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卢运雄表示,一些干部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不能正确对待新旧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偏差,以致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
一些为官不为者身上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不热衷于干事创业,却痴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的现象正是这样的现实反映。
一些机关大楼不设4、13、14层,一些办公室的桌椅摆放讲究朝向、风水,一些干部的案头上赫然摆放石兽、“转运石”等装饰物,更有甚者一些地名因“不吉利”而改,有的工程因“大师”妄议而建,一些建筑因“挡风水”而拆。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员信风水就是一种堕落”。
人一旦没有了信仰,就会成为“行尸走肉”。干部长期浸淫于求神拜佛,心理颓废、斗志丧失、道德滑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干部甚至将手中权力异化为生财工具,有钱有作为、无钱无作为。
内蒙古自治区原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武志忠在家中供奉近百座佛龛、佛像和佛画,每天也必念经拜佛,可在其一心问佛的背后,是对金钱毫无遏制的贪欲。
为官不为者的信仰迷失说到底就是精神缺了“钙”,得了“软骨病”。
是病就得治!各地掀起的问责风暴是开出治标的药方,如何治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最关键。
“思想上的纯洁性与行动上的敢作为,是一体两面。”多名专家指出,党政主官和普通干部都应加强对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为政品德等方面的自我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奉献精神。
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正是补钙的良好契机。“三严三实”包含着对新时期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仰的新要求新标准,是具体化了的“精神钙片”。每日一服,每日一省,必将为党员干部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2 .重塑宗旨意识
河南沁阳市一段公路景观改造,工程达到一定进度时,政府应退还4家企业共2000万元保证金。但从4月到11月,四家企业先后向市住建局、市委市政府等累计讨要保证金50余次,遭遇的大都是“领导不在家”“这事儿不归我管”等“踢皮球式”处理。
某外资企业在鞍山投资开发了城市综合体项目,在项目完成后,花费18个月才办理完毕垃圾清理的相关手续。其间,该企业除了按规定缴纳了费用外,还将一处四百多平方米的房屋无偿提供给街道。
……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建明教授看来,“为官不为”现象表明个别干部在行使权力时仍奉行着“不给好处不作为”的原则。
“不给好处不作为”的乱象折射出的恰恰是干部身上为民宗旨意识的淡薄。
一些干部对领导交办的事情亲力亲为,对群众的事置若罔闻;一些干部奉行“无利不起早”,没有“甜头”也就没有工作动力;一些干部总结经验头头是道,分析问题轻描淡写,说得多,做得少……
这些为官不为的现象之所以存在,说到底就是干部在为官为了什么问题上犯了迷糊,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太重,把事业的兴衰成败看得太淡。
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为自己还是为群众?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是邓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时的郑重选择。
要做事不要做官,做官必须做事,这不应只是伟人的选择,更应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不二选择。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内心里为群众着想、给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底线,时时自省、自警、自励、自勉。
反之,肆意弄权、鱼肉百姓、庸懒散拖、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庸官、贪官、懒官是也。虽未必“遗臭万年”,但也必为群众所不齿。
3.常修为政之德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做人如此,做官亦要如此,尤其是身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德上的要求要更高。但在十八大以来对查处的老虎苍蝇的各类通报中,类似“思想道德败坏”、“违反道德”这样的表述并不鲜见。
云锡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雷毅为了维持自己和情妇的腐化生活,不惜违反党纪国法,以权谋私、不择对象地疯狂敛财,只要送上门的一律照收。
安徽省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太和县委原书记刘家坤为了让情人过上安逸乃至奢华的生活,伙同情人先后收受他人财物合计2900多万元,为他人在承揽工程、征地拆迁、拨付工程款、公司上市改制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甚至在当地形成了“工程没有刘书记的支持是干不成的”发展怪象。
干部屡屡在道德层面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从政之德出现了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方面对失德干部加大惩戒力度,一方面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追求高尚情操,用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的方式,“治病树、拔烂树”,越来越多的失德者被清理出干部队伍。
然而也有一些干部在新常态下因为本就不该有的福利待遇取消了,以往宽松的规章制度严格了,就哀叹“官不聊生”、“为官不易”,更索性“为官不为”。
有的干部做“公事”懒洋洋,干私活打冲锋;有的对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刚开始有一股子劲,时间一久,便开始懈怠,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就无精打采。
这些都是“从政之德”缺失的一种表现。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对好干部的二十字标准,这既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也应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从政之德。
从政之德建设不仅需要本人自省自律,还需要通过制度激励约束和外部管理监督来实现。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杨士秋认为,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意识?规范?习惯?道德”的逻辑链条,使“从政之德”建设步入良性轨道。这对于整治为官不为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官不为自查自纠材料【篇二】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各级党员干部的要求愈加严格,在强势反腐、整治“四风”的大背景下,部分干部感叹“官不聊生”,奉行“宁可不作为,也不要犯错误;宁可少干事,也不要出事”。一些老百姓反映,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是好转了,但原来弯弯绕还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反而常常被无限期搁置。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梳理当下干部不作为,主要有四大表现:
表现一:怕事不敢为
这类官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怕”,因为怕,官做得谨小慎微。其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出事,怕被上级追责。另一类是怕得罪人,怕引火烧身。
第一类官员信奉“无事一身轻”,不落实上级政策,开拓性的方案也拿不出;第二类官员,将更加“有权势”的人视为自己碰不得的禁区,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表现二:懒政不想为
“懒”是这类官员的特点,既有身体懒,更有思想懒。因身体懒惰而不作为的官员,习惯“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习惯听汇报、不爱下基层。
因思想懒惰而不作为者更可怕。这些“懒官”安于现状、没有工作热情。尤其是在觉得自己提拔无望情况下,进取心一降到底,坐等退休养老,这类不作为可是害苦了百姓。
表现三:平庸不能为
这类为官不为,倒是真的有“力不足”的感觉。因为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抓经济固守老路子,止步不前;因为适应不了被监督,在工作中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捉襟见肘;因为不积极进行观念更新,在互联网大潮下,被越拉越远。这样,此种不作为的官员就给人带来“没作为”、“平庸”的印象。*在多个场合提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加强学习,才是治庸良方。
表现四:为私不去为
为私利而不作为,也是为官不为的鲜明表现。有官员为了一己之私而对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不管不问;也有官员为了维护地方利益,不作为甚至乱作为。
前不久,媒体报道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形排污池,触目惊心。但地方有关部门却对此充耳不闻,毫不作为。直到批示,才开始重视。不少媒体追问:什么时候不用等批示地方党员干部也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