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汇报材料最新篇

思而思学网

 均衡发展才能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均衡发展汇报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篇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xx年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主张,虽然在国家间(发达与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一种普遍的尝试,但是,启动一个国家启动“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阶段战略却远比初期启动“非均衡发展”(外向拉动)的道路要复杂很多。

那么,我就所涉及到的经济关系、主要总量指标与功能发挥及影响效果,成长路径,以及政策供应与制度安排环境等因素做下浅显分析:

一、东部产业向西部产业转移中涉及的主要经济关系:三个产业成长阶段与问题的复杂性

1、东部产业转移与中西部产业集聚的阶段:如何顺畅跨越三个阶段?

提起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大开发,促进均衡发展战略,通常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基础设施。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国家政策与政府公共投资供给最有力度的或许也是沟通东部与中西部道路交通等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不过,当前,由于经济环境与发展条件的复杂性,即使这个条件的限制获得解决,老话中的“要想富先修路”亦并非如历史一般理想,会随之简单到位。当然,虽然这个先决条件没变。

因为,我们知道,自商品流通条件的启动、到要素流动的启动,再到区域均衡发展的产业关联结构形成乃至综合性产业集群的启动,这之间的差距在产业成长中至少为三个阶段的完善成熟期。虽然三百年来不断完善的区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这是可行的,但是,我们如何顺畅以要素推进配套政策供给及制度安排来跨越这三个阶段需审慎的系统规划与思考。

2、启动“均衡发展”中涉及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彼此如何影响?

事实上,从启动“不均衡”发展与启动“不均衡”到“均衡”发展的反向带动过程看,性质则是截然不同的。随着经济环境、关系及条件的复杂,我国东西部从不均衡到均衡发展,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商品与要素流动与配置关系,东西部供需条件的巨大差异关系、产业结构与关联方式及其特点的复杂,收入差异及消费结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增长驱动方式以及要素流动方式及金融环境等。

而分清如上各种经济关系,各自都会从哪些方面对经济施加影响,条件如何,效果如何?则是战略决策的重点。所以,分析各关系发挥作用的形成条件,彼此的影响关系与效果等,则决定者配套政策及制度化体系的推进方式。

二、启动“均衡发展”远比“非均衡发展”要复杂很多:东西部平衡发展条件与制度供给路径分析

客观的说,从不均衡阶段促进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情况比启动非均衡发展阶段更为复杂。我们需要对客观条件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功能与效果关系做下审慎分析,它包括:市场供需环境,供给与收入条件、产业与制度变迁特点、国民经济总量与个量变化差异及市场与产业作用方式与关系等等,评价其可供选择的路径以及路径组合。

1、启动“均衡发展”缘何比初期启动“不平衡发展”更为复杂??看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

第一,从不平衡增长理论看问题根源:从农业主导经济到启动工业化经济条件。虽然“不平衡增长”经济结构的形成历史有诸多理论观点的支持,而现在事情反过来了,即:要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结构。是否亦可以简单做下反转就能够完成呢?结论是:事情不会那么简单,甚至比初期启动“不平衡”的道路要更为复杂!

可能我们认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赫希曼(Otto Hirschman,1954)的不平衡发展的“有效次序”与“产业关联”,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赫希曼作为“不平衡”增长学说的创立者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曾以拉美为实证对象,突破固有的“直接投资部门、基础设施部门序列的狭隘论证”,而提出国家规划制定应该优先并确立重点发展部门的“有效次序”与“产业关联”分析。

但是,问题出现的根本恰恰出于这里,这也许是为何众多后发展历程国家在不平衡发展道路后,纷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当发展中国家或区域自农业经济或者农业主导的二元经济开始,尝试启动不平衡区域发展战略时,按照历史规律显示:该国不仅面临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同时在工业化中亦进一步获得附加值的增加。这种情况的前提往往是农业形成了剩余价值,或者外界进入了资金促进了农业效率。比如:工业化促进农业收入增长,而生产效率会出现提高时,剩余劳动力与剩余价值则会进一步向工业化迁移。这个成长过程对于外界进入的“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与增值具有成长性:“进“则有市场提供的发展空间,“退”时亦存在经济客观升级的的需求条件。

第二,产业迁移的条件:农业经济、二元经济与工业经济之间差异不可简单视之。但是,如果从已经形成的不均衡发展的工业化体系或已经具有工业化倾向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业布局,向农业经济明显或具有农业经济倾向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迁移(如: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则会面临驱动外向或内需成长的方式,特别是与传统经济成长方式与关系的问题,而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产业链存在区域布局整合效果及关联断裂的问题。那么,事情显然不是如启动非均衡战略那样简单。

它即涉及到增长的拉动方式(比如,外向拉动,或内需拉动),亦涉及到率先发展的工业化的区域产业迁移或梯次迁移的沉淀成本、关联方式、政策与制度供给、要素资源流动环境及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等等因素;同时亦涉及到外向拉动路径变迁或者延续,内需拉动的驱动形式(哪些总量指标带来的驱动),特别是影响各要素发挥活跃性的各类总量指标在怎么样的制度供给下发挥作用。特别是驱动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中的人力资本及并无农业剩余下的收入条件等因素。

2、我国改善经济总量指标发挥其功能的空间与条件:基于东部沿海初期比较下的制度供给路径分析

第一, 我国中西部启动工业化发展条件:基于东部沿海初期比较。我国中西部诸多地区处于农业经济结构及初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东部沿海基于外向带动下逐步形成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工业产业结构,而驱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高依存度的外向拉动条件,有些可以不被破坏而无沉淀成本下使“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势继续发挥作用”完成迁移并是劳动力或资源优势延续;而有些外向拉动的产业,则不然,在向中西部迁移重或会破坏原有的诸多要素连续性关联交易或者制度化关联环节的生存条件与环境。

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处于自然农业经济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西部地区或许存在劳动力或资源等要素优势,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79)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后为拉尼斯与费景汉做出了完善)认为,这些地区启动工业化增长的条件包括:初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而农业劳动力供给无限大。当农业有了剩余,工业与技术逐渐被引入,它会减少农业剩余亦减少农业劳动力。

而“农业有了剩余”我们亦可以看作是一种前提性条件。但是,如果农业不存在剩余(因为我国农业还处于较为落后阶段,每年还存在7000万吨的进口缺口。现代化过程还不足),情况会怎么样?那么,这种情况在东部沿海区域倾斜的发展阶段,虽然当时情况类似,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各种隐性的优惠、政策与财政等的补偿,以及利益转移机制等因素,却使这种农业发展的不足在我国东部沿海局部推进时期显示得并不明显。比如:在初期我国几乎并无多少外汇储备下,这种国家对沿海的创汇机制、外汇补偿机制,以及出口贴补及税收优惠,乃至各种超国民待遇换取投资资金与进行建设谋取远期收益的机制显示得极其明显。

而当前我姑哦的中西部地区同样处于并无“农业有了剩余”,虽然可供给无限的劳动力,但,这时的情形同样会显得要素资源存在配置“缺项”的问题。显得与东部沿海开放之初的条件的差异迥异了。

第二,是否总量指标改善即可发挥影响产业发展功效:总量指标改善经济的条件与空间

那么,从库茨涅茨(Kuznets,1955)的角度看,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寻求“整体经济的扩张与增长”中的总量变化的条件,当然亦包括我国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内容项,比如:在增长方式与拉动方式中的总量指标变化中寻找契机。这个思想的支撑来源于库斯涅茨在《国民收入》(1941),其中阐述了国民收入各总量指标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必然联系。他根据大量历史资料验证获得结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的部门结构的调整会随着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革与调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各项总量指标的调节改善这个条件,弥补这个不足呢?

他的“总量指标增长的拉动理论”所涉及的指标各有其功用。比如、总收入、总支出、GDP总值、个人平均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总投资及总消费等等。

总收入\总支出\可支配收入及总消费等等指标则是影响从外向拉动产业转移为内在需求驱动条件的主要因素。不过,目前改变这些指标的增量却面临较恶劣的客观环境,即:在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大“农业低效”与“农产品进口缺口”下,对于农业经济来说形成“生产剩余”条件无疑是苦难之举。那么,这个条件似乎亦成为制约产业迁移的与内需求结构转型的一个焦点。

当然,破解它不可避免会遁入一种规律,即:如果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总量比重中上升,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家必须通过转移支付或者让利及贴补手段提供这种支持,另一方面,影响投资企业财产收入比重下降。但是,企业是不会答应的,那么,是否通过税收或贴补亦由国家来承担?(这似乎又遁回了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倾斜下的政策优惠框架。)另一方面,克拉克在(J. M. Clark)《经济发展条件》中通过实证验证了: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性。但是,中西部地区直接跨越到发展第三产业似乎存在阶段性的“鸿沟”,虽然,有些学者提出了服务型农业,但是,农业经济或农业化倾向的二元产业结构的“生产剩余”是通过第二产业完成转化的,如果不存在特殊地理区位等功能性环境条件,很难跨越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独立发展第三产业。因为,在总量指标中收入与消费指标的增长来源于低效农业,在农业边际效益为零,而劳动力无限供给下,没有巨额收益(获得的剩余价值)货币支持这种周转,以支撑率先发展第三产业。

历史上,与库斯涅茨不同,以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的学者,以均衡发展理论解释这种现象:落后区域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从哈罗德-多马的观点看,不管是从供给还是需求角度,产业投资与社会收入增长都有益于解决这种问题。而这些总量指标在并无东部沿海区域初期倾斜的优惠政策及利益补偿及转移机制下如何获得呢? 实际,无疑是两条路,一是增加社会收入促进消费支出的多种途径,二是促进企业与社会资本投资供给的多重途径。当然,这两种途径在我国时下的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都不可能排除国家让利于社会居民与企业(事实上,诸多超国民待遇在沿海,以前提供给的外资,现在提供给的是民企与国民。方法虽然一致,但是本质上,这是两者的根本不同),同时,亦不排除通过资本市场开放各类国企股改中以股权转让发售交易抵押等各个环节或者税收减免提供社会收入结构变革的条件。

第三,为何历来中西部开发中各种利好形成“恶性循环”: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与治理安排?

实际上,我国目前分配结构及投资结构中最缺少的则是“富民”的制度化安排与系统化的推进体系。有时,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供社会这方面的机遇是不少的,比如:城镇化道路、需求拉动计划、中小股民(投资者)小微企业保障计划、居民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等。但是,往往缺少系统的制度化供给,使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形与扭曲。

事实上,拿城镇化道路来说,本身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驱动的,并形成各类总量指标改善的效果。结果却形成了地方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局面。不仅形成巨大的地方债务,造成区域市场安全的巨大危机隐患,同时,腐败资本与权力资本结合,使改善民生的条件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伴随房价高涨与强拆的圈钱,使居民的收益与生存安全都形成恶化的局面,而大量盘剥的资金与腐败圈钱收益的大量外流。这种恶性循环下不仅总量指标未获得改善,经济生态进一步恶化。不及时的制止则会形成新的“贫困恶性循环”,而一切良好的政策效果亦会化为泡影。

3、促进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运行顺畅的连续性交易安排转移到非连续与不确定型交易安排

第一,影响供需总量指标改善的启动因素:最活跃的人力资源要素如何带动要素整合配置?正如平衡发展理论所认识到的:平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则是解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把这种“平衡发展战略”引申为“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那么,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前提则会发生改变。即,必须强调率先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向落后区域产业投资与转移的必须具有成长性及有助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那么,平衡发展战略的内涵核心则应该体现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影响要素流动的条件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正如我开篇中所提,从“非均衡到均衡增长”的过程,比“非均衡启动”要复杂不知几何。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改善总供给的来源则在于投资总量取得实际效果。总投资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国家政府;二是实体产业或企业;三是居民与自然人。前者除了提供基础设施与政策供给,一旦参与具体的市场利益分配,那么,市场机制将会被破坏。这样,总投资则主要来源于市场引导下的后两者的投资,具体说则是:一来源于东部产业迁移及投资,二来源于社会资本。

第二,威廉姆森的制度安排的供给有多重要??人的要素从风险规避到长期契约安排解释了什么问题

直接影响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配置的最活跃的要素资源为人力资源。诚如我们所神话的,人力资源可以组织与配置其他所有要素,是一切要素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有时我们会一直把它神话。这样说不是表明它并不具备可以神话的高度,而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发挥作用的客观条件与社会环境。

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1963及2009)对这个问题亦难以规避,在《管理权限和企业行为》(1963)与《自由支配行为的经济学:厂商理论中的管理目标》(1964)中,不得不做出正面回答。威廉姆森在回答劳动力(包括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何在面临具有风险的高收益机会时,会选择长期受雇于企业,做出长期性契约选择?他认为,是因为,人性规避不确定性风险的天性,所以会使人力资源往往在面临有风险的高收益与长期安全的稳定的低收益之间做出选择时,通常会选择后者。这样,人力资源会放弃风险,而选择长期的制度化契约安排则会替代了短期的连续性频出现,而且是来源不确定的风险。他不仅用其解释人力资源之间的雇佣关系,亦用其解释企业之间的交易与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关系。

那么,基于这个倾向的存在,它可能会在企业战略及要素流动的诸多环节中影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投资与迁移。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广泛性,并不可令我们对事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什么样的制度体系需要配套?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投资迁移中,必然会形成决定产业集聚的要素流动的缺口。而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会受到现有制度环境的制约,尤其是时下的制度体系环境,影响人力资源要素流动中安全选择的内容很多,比如:行政区划环境、饱受争议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管理,乃至劳动力的三金五金管理等。这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要素跨区域的流动不得不成为企业家战略中思考的问题(当然,边干边学的舒尔茨的思想却是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的)。这样,如在短期内指望这种活跃的人力资源要素起到整合其他要素的效果,迅速发挥作用是有困难之处。而解决它需配套以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相配合跟随,加以完成。

第三,制度经济学分析走出纯粹理想:三项因素的平衡及安排系统

有的时候经济学家在进行纯粹的理想的经济分析时,不可避免需要被驱赶走出他的理想。将社会因素、体制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甚至人性因素等与人力资源等各种要素的配置条件加以综合考量,尤其是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配套解决这个问题。正是这一点,恰是历次政策推行时易于忽略的地方,它却直接影响战略实施的效果。

建立一个有序而有机推进的市场经济,政府的职责往往需要促进经济随民生而生,随民生而发展,它是制度化配套推进中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东部产业的中西部转移中,存在三项需要认真平衡的问题:一个是产业拉动的外向与内向的关联条件;二是产业转移的成本与市场环境是否具有成长性,因为,我们谈到了丛哪些方面影响各总量指标发生功用,三是,人力资本的转移条件与制度安排的推进。

客观上,往往一个经济运行系统固有的交易序列结构难以轻易被打破,尤其这个制度在以前运行顺畅的连续性交易安排转移到非连续与不确定型交易安排时,这个问题会显得愈加突出。

4、克鲁格曼关于产业向一国内陆延伸并集聚:我国为何失灵----社会治理因素为何居于重要位置?

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2005)、阿瑟和维纳布尔斯、巴罗和沙拉马丁等人1999年合作出版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一书,体现两个重点:一是报酬递增角度对空间集聚进行研究,二是从区域成长的角度对空间集聚进行研究。该研究认为:集聚的动力主要是三个外在因素,即,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中间商品的供求关系,它们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相比较国际范围集聚,沿着一国内部的区域或地区集聚更为可行与现实。他的理由除了技术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因素,包括:文化、政府管制与政策、制度和立法体系的相似性。而这一点却从反面证实我们的如上推断。

因为,这些社会因素除了文化,基本上是影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本国的制度化供给与安排,这种配套形式本应该体现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亦包括体系内的便捷与安全性。但是,在我国城镇化道路与中西部大开发的利好中,东部沿海产业的中西部迁移,体现在人力资源及资本等等要素的空间流动上,本应该带来克鲁格曼所言的报酬递增的效果,从而影响产业中西部的集聚。但是,相对比的现象却是正好相反!因为,大量的私人、民营及腐败资本外流,转向国外投资甚至置业,为什么?地方政府参与与民争利以及行政腐败等内容,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所以,配套时下的惩戒腐败,统一的社会制度化供给体系的完善与改革亟待推进。

三、我国均衡发展战略中综合考量的几个问题:影响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安排条件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关系主要体现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调、南粮北运,南矿北运、西棉东运等等。诸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能源、矿产及大宗产品集中于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的上游。而这些资源型产业亦构成了工业化基础支柱产业的主体内容,如:煤炭业、原油炼制、采掘业、矿石开采、钢铁产业、有色金属采掘炼制、水利风力发电、粮食棉花畜牧水产养殖、化肥、机械及配件等等领域。

而这些大宗资源型具有构成基础支柱产业的客观条件,具有关联环节多,中间产业链长等特点,具有影响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的客观条件,那么,是否可以延续传统产业的成长与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内在关联的集群?经常有学者抱怨波特的菱形理论,认为它太完整而面面俱到,这种面面俱到的环境与条件客观上往往不具备。

事实上,面面俱到的条件的准备是必要的,它可以解决我们面临农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显得束手无策的窘境。正是由于这种面面俱到考量的客观条件考量,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0)的产业扩散效应(见《经济成长的阶段》)似乎可以在此情况下提供我们战略性的选择。他所赋予主导产业多向关联及对总量成长性的战略恰恰是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后,使存在的问题获得解决。而主导产业的扩散效果似乎亦可以影响产业集群的行程。似乎亦给予我们现成的答案。

事实上,这种面面俱到的客观条件却正好适合于针对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恰恰是政府在政策供给与制度体系安排上需要考虑的一个较为全面的问题。因为,我国在东部产业转移及开发中西部战略中,需要政府为中西部的大开发构建这种较为全面的发展环境,包括:要素流动、产业成长与集聚的较为全面的软硬环境,包括四个内容:一是促进要素流动顺畅及安全的制度条件;二是促进社会收入增长与社会需求成长,以及产业报酬递增的条件;三是提供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进驻的政策性引导与制度化服务安排条件,四是提供企业的战略结构整合及战胜海外竞争对手的条件,另外,提供政府在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中提供企业战略机遇的条件。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篇二】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近年来,我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和装备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作以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城关镇三中始建于1947年,位于谷城县南部,城关镇洪胜社区二组,校园面积30343平方米(小学部用地面积16898平方米,初中部用地面积1344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679平方米(小学部校舍建筑面积6495平方米,初中部校舍建筑面积5184平方米),其中,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22间、计算机教室2间、实验室4间、体音美器材室各2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59925元(小学部教学仪器设备值700667元,初中部教学仪器设备值559262元),收藏图书29465册(小学部拥有藏书16386册,初中部拥有藏书13079册)。学校服务范围覆盖城关镇柜门关村、友谊村、谢家营村、朱家洲村、黄康社区、洪胜社区、茶庵村、格垒嘴村、老君山村等九个自然村,服务范围内总人口约1.6518万人。

城关镇三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3-2014学年度1?9年级共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1人。在校学生中住宿生336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在职130人,离退休58人),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教师42人,专科学历教师48人;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66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县级骨干教师49人。

办校以来,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先后被评为县镇级“教学先进单位”、“五好党支部”、“文明单位”、学校食堂被评为襄阳市“放心食堂”等荣誉称号,并在2010年成功创建了市级示范家长学校。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根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方案》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要求,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得分98分。

(一)、发展规划及保障,应得10分,实得10分。

1、在发展规划方面,我校制定有《城关三中“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其中。每年度年初制定有《城关三中年度工作计划》,年底进行全面工作总结,学校计划、总结均有均衡发展工作内容。按照全县安排部署,学校积极做好迎接省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学校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迎检工作专班,制定了《城关三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与乡镇中心学校签订了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书,并建立了校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校长、教师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在安全工作方面,学校建立有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安全工作管理台账与档案,坚持上好安全教育课,组织好安全演练,做到了有安全教育资料、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安全演练方案、有安全隐患排查登记、有传染病防控记录等,近几年学校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良好,学校师生安全意识较强,校园秩序良好、安全稳定,未发生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3、在经费与财务管理方面,近几年,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能按有关政策按月及时拨付,并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公积金按比例从个人工资中扣收,直达个人账户,从2012年起,个人交多少,财政补多少。医疗保险逐年增长,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长,达到公用经费的5%。我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应得20分,实得20分。

1、学校规模,现有在校学生761人,其中:小学部441人,初中部320人;

2、有22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14个班,平均每班31.5人,初中部8个班,平均每班40人;

3、学校用地面积30345平方米,其中:小学部用地面积16898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38.32平方米,初中部用地面积13447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42.15平方米。

4、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1679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6645平方米;其中:小学部校舍建筑面积649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73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695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8平方米;初中部校舍建筑面积518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6.2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2950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22平方米,无D级危房,新建两栋学生宿舍楼均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5、学校绿化用地面积14932平方米,占学校用地面积49.2%;

6、建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

7、建有篮球场和排球场各1个,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共计11456平方米,其中:小学部体育运动场馆面积6371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4.45平方米;初中部体育运动场馆面积5085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5.89平方米;

8、初中建有理、化、生实验室共3间,小学建有科学教室1间,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教育部《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共计1259929元,其中:小学部教学仪器设备值700667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588.81元;初中部教学仪器设备值559262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747.69元;

9、有体音美教室共6间,其中:小学部3间,初中部3间,基本配齐了必配的体育、音乐、美术器材设备;

10、建有计算机教室2间,计算机90台,其中:小学部建有计算机教室1间,计算机40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9.07台;初中部建有计算机教室1间,计算机50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15.625台;

11、建有多媒体教室22间,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12、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共2间,学校拥有藏书29465册,其中:小学部拥有藏书16386册,生均图书37.16册;初中部拥有藏书13079册,生均图书40.87册;

13、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小学部现有专任教师34人,初中部现有专任教师63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合格及以上学历,合格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0%;

14、学校按照省定编制标准配齐了学科专任教师,其中:小学部的师生比为1:13,初中部的师生比为1:5.1;

此外,学校还建有标准、够用的普通教室,为每名学生配备了舒适、标准的课桌椅;建有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学生宿舍达到了一生一铺。

(三)教师队伍建设,应得25分,实得23分。

1、在教师队伍配置与结构方面,按省定编制标准应配备教师130人,实有教师130人,学校按规定配齐了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小学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27人,高于规定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9.4%,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0.06人;初中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42人,高于规定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0%,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0.13人;学校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75人,其中:小学部24人,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为0.05人,初中部51人,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为0.16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等基本合理,能够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需要。学校现有校级干部3名,都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现任校长取得有“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做到了持证上岗。

2、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建立谷城县中小学教师交流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做好教师交流工作,今年,我校向朱家洲小学交流教师10人,向格垒嘴小学交流教师7人,其中男教师年龄均在45岁以下、女教师年龄均在40岁以下的,本校教师交流的比例达到64.7%。同时,认真开展了教师“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做到有考核评价方案、有教师家访手记,“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实现了三个100%的目标;加强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了教师培训经费,制定有教师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规划,确保培训率达到100%;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师工资及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和乡镇以下教师补贴,教师工作绩效工资做到按年度科学合理考核发放。

(四)教育教学质量,应得30分,实得30分。

1、在办学行为方面,学校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办学行为与教学管理规范,没有举办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没有利用节假日、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偿补课,没有乱订滥印教辅资料现象。

2、在教学质量方面,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与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学校德育活动丰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8.42%,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99.13%;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落实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坚持开展了“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合格率达到96.47%;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率100%,教职员工在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中均能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校的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公文、印章、标语、电子屏幕、墙报、橱窗、校刊、试卷、自编教材、教辅读物、教学软件以及教师教案、板书等用字规范;建立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师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每学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一次;建立和落实了教师常规教学监控管理制度,在学校推行“三、五、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整洁美观,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

(五)义务教育关爱,应得15分,实得15分。

学校建立了义务教育关爱机制,一是能够较好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建立有留守儿童档案,现有留守儿童76人,占在校学生数的10%。学校建立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本校被确立为县级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立和落实了结对帮扶制度,组织社会力量捐助留守儿童家园建设,为广大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建立和落实了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学生帮扶制度;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资助政策得到落实,近三年来,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98人次,发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资金共计616680元;四是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8%。

三、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加大经费投入、着力创办和谐校园,保障教育资源均衡。

近几年来,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基本满足均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2011年,在教育局、镇党委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要求,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修缮,着力创办和谐校园,保障教育资源均衡。

1、改善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了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厕所,新建了学生宿舍,完成了照明工程,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修建和加固了围墙。

2、改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维修了运动场,完善跑道、篮球场等设施,加强“十室”建设,新添置各种仪器器材10000多种、图书10000多册。

3、改善文化设施。修建了校园文化墙,展示了学生艺术作品。

4、开展校园绿化活动。学校绿化面积14932平方米,硬化道路1700平方米。

(二)学校发展教师,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促进教师素质均衡。

1、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德艺双馨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德育素质的整体提升。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我们要用崇高的师德教育启迪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以高尚的师德回报社会。为此,我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为龙头的师德建设工作专班,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职工民主生活会,加强师德师风评议工作,在校园内推行德育目标量化管理责任制。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树典型、找差距。同时,开展向县级师德标兵学习活动。通过个人学习笔记、学习体会、专题论文、小组评议和目标评议等活动深化、落实。

2、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课堂为基地,有效开展校本研修,开展好 “一堂课”活动。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听常规“推门课”,新任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研究课”,“明星教师”的“展示课”,出外学习教师的“汇报课”及听课周、教学月、“三五七高效课堂”评选等活动。教师校本研修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广大教师愿学、肯钻、乐教,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开展“青蓝工程”,形成以教学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师梯次发展,全面提高。

积极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方案”,着力培养年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教科研室为载体,大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引领,课件开发与应用,青年教师比武,同伴互助、共同公关等,着眼未来,着眼长远,着力培植师资队伍,促其梯次发展,全面提高。

(3)注重搭建平台,展示教师风采,让教师享受教育教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校注重搭建平台,让教师有展示风采的机会,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享受成就与幸福。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教科研课题,让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出成果。二是争取各种机会让青年教师上比武课、研究课、展示课。三是激发教师潜能,开展五优评比。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元旦、“三八”、“五一”、教师节、国庆舞会、晚会、歌唱、演讲等。五是开展优秀教师、校级名师、师德标兵等的评比活动。六是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让教师切实融入学校大家庭中,以校为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积极开创教师培训的新路子,注重生活实践,注重“终身学习”,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如教师职业道德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教师业务进修,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等。

(5)关心教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发展是前提,人性化管理是关键,善导乐学才能出效益,我校以人为本,积极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一次全面体检活动,同时学校党委、政教处每学期均要开展两次以上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答疑解惑,确保全体教师身心健康。

(三)更新教学理念,致力高效教学, 教育质量提高

要想办轻负高质的教育,办上品位的学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堂之有效、高校,更新教学观念,走高效教学之路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1、着眼长远构建城关三中课堂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从改革备课模式入手,推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改革,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资料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杜郎口特色的“导学案”。在城关三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一直在寻觅属于城关三中人自己的教学特色,一直在寻求构建“城关三中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一年来,各教研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求,找寻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进一步研究形成自己的课堂模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语文组推出了精读课课堂验证模式,按照“导入新授??自学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检测 ”的基本模式授课,教与学有方案,可操作性强,眉目清晰,提高了课堂效益。

2、从细从实抓高效课堂达标考核

我校组织所有教师学习了《高效课堂基本要求》和《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建议,印发了三类课的评价量表,制定了有效教学达标定级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了专门的材料, 从目前情况看, 教师课堂教学也更追求高效性,课堂教学的废话少了,密度大了,节奏快了,真的比以前有效了。

3、规范教学流程,监控运行质态

我们把教学过程管理作为改进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重点来抓,切实地把管理措施落实到“教学五认真”的每个环节上,在“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上大做文章。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严格集体备课要求,讲究备课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我们要求集体备课每周一次,根据学科特征不得少于两周一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做到事前有备课准备,备课时有中心发言人,有详细的讨论、研究、发言记录,有评议的结果。每次集体备课后,都及时送教导处登记、盖章。

(2)坚持了听课、评课制度。凡是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人都按照要求上了一堂校级公开课。上课的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教研组同仁出谋划策,上课时,全体教研组成员认真听课,课后大家共同研讨、探究。领导班子成员听课都在30节以上,教师互相听课均不少于15节,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3)坚持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化。每学期,我们都对教师的导学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集体备课记录、业务学习笔记等进行认真检查,每次检查都做好了详细的记载,并当面交换意见,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做认真的总结,表扬先进,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期、年度考核

(四)落实关爱机制,为了一切孩子,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建立问题生、学困生、留守生相关信息,从思想上关爱问题生,学习上关心学困生,生活上关怀留守生,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1、思想疏导,感化心灵,关爱问题生。 一是点燃青春,走进社会,走近自然,培养情感。二是舞动青春,展我才艺,现我风采,陶冶情操。三是奉献青春,帮贫助困,播撒爱心,净化心灵。

2、聚焦课堂,提振信心,关心学困生。一是以关心为先导。二是以激励为要旨。三是以教学评价为杠杆。四是以实效为目的,实行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加强“留守学生”日常学习的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多管齐下,补偿亲情,关怀留守生。充分利用活动室、功能室、教室或学生宿舍,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创设出家的氛围,利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开通“亲情热线”,架设起留守学生与家长、老师沟通的桥梁。安排适当的时间让留守学生与家长及代理家长联系、沟通,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让留守儿童真切体会到父母就在身边,高兴时有人分享快乐,痛苦时有人倾诉忧伤,他们不再寂寞,他们不再孤单。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学生,学校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

(五)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品位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我校按照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成立了以肖修剑校长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小组:一是发展规划及保障工作小组,由办公室成员组成;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由总务处实施;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小组,政教处负责;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落实;五是教育关爱工作小组,由工会承担。

2、规范教学行为,提升办学品位

(1)淡化应试教育宣传,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为让素质教育精神深入人心,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设立违规举报电话。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防止片面以文化考试成绩量化教师和学生。

(2)是规范课程设置,规范学生书面作业量。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规范学生课外作业量,对学生的作业总量实行控制。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使用与管理,确保学生阅读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常态化。我校广播操、眼保健操、校园集体舞等集体项目,学校举行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活动,演讲比赛、红歌会、元旦晚会、文化艺术节等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3)发放告家长书。向广大家长提出三点希望:⑴希望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做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快乐成长;⑵希望广大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指导他们利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校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家长要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和自我复习、预习,既要防止有违素质教育的各种做法,又要防止放任自流、放松监管:切实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⑶希望广大家长充分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要轻信各类培训机构和辅导中心的宣传和承诺,不要轻易把孩子不负责任地推出家门,交给各类培训机构和辅导中心,以免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的打算。

当前,制约我校均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学科不合理,物理和思品学科科缺乏专业化教师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德育引领,强化育人智能,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大局稳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借这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克难而进,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