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党课材料1】
近年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后,政府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政府各部门能够心系民生,深入基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各地政府每年都会列出一揽子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加以推进落实,让群众得实惠。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数字遮盖不住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在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这些方面的短板,比如“办证多、办证难”、“奇葩证明”、“跑断腿”等问题依然存在,原因之一在于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法规制度才能管长远、惠大众,所以说,设计和安排好方便群众办事的制度当是为群众办好的最现实而紧迫的实事。
有人认为,为群众办实事,就该是一件件能够用数字说明成绩的具体的事情。不否认,为群众办实事的确需要一件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印证。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效不仅要看办了多少实事,还要看让多少人得实惠。少数人得实惠离政府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有差距的,公共服务就应该共建共享。涉及个别人、少数人的实事当然要办,但如果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把惠及全民和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事办好,就更能提升公共服务的共享水平。加强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和安排,健全和完善方便群众办事的各种制度,本身就是惠及民众的大实事,更有利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群众办实事。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事项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促进办事部门公共服务互相衔接。推广实行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建立“群众点菜、政府端菜”机制。这些体现在制度上的硬措施和硬约束,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规意识及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政府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意识及共建共享能力,不仅大大提高办事效率,还能增强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的权责意识。而这些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减除了群众办事难的阻力,而且大大增强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动力。政府整体服务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
群众办事难,既有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缺陷。群众办事在政府各部门来回跑,表面看似严格“按章办事”,实则是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多重审批,缺少信息互通和共享,缺乏衔接协作。因此,为群众办实事、方便群众办事,政府各部门之间就要打破地域、权力、利益和信息的壁垒,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该兜的责任兜起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服务观,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协作,提高服务效率。要知道,群众办事方便、快捷、舒心,这也是最温暖民心的的大实事。
【2017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党课材料2】
作为强化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已经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人心,而且成效凸显。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也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普遍重视,群众受益显而易见。
总的看,无论是阶段性进展,还是后续工作的跟进,都是利好的。不过,如何巩固成效再提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当下必须注意的一个大问题了。在这个方面,梅河口市已经走出一条好路子,那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续发力。
今天出版的《吉林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梅河口市的做法,值得关注。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市突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和基层单位、基层组织服务两个重点,抓住整改落实和长效机制两个关键,强有力推进整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
突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和基层单位、基层组织服务两个重点,抓住整改落实和长效机制两个关键,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举措。其亮点在于上下一起行动,克服短期行为,实现转变工作作风、联系群众常态化,不搞水过地皮湿、一阵风等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那一套,体现了务实、求实、落实精神。
而抓住上层工作作风的转变与基层服务到位这个节点,则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从开端到终端没有障碍和梗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自然会转变得更好,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变工作作风抓两头,解决问题搞服务抓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宗旨的落实。这在梅河口市的做法当中触手可摸,群众很满意。比如:梅河口市公安局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全面延伸警务室触角,为群众生产生活保驾护航,增强了群众安全感。
目前,梅河口市已经建立社区警务室17个、街区警务室10个、校园警务室34个、驻企警务室5个、医院警务室10个,警务室投入总警力379人。重新组建了70人的特警防暴队,重点对车站、广场、重点路段开展武装巡逻,随时处置突发案(事)件。
此外,他们还进一步完善“天地网”深度融合,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及时侦办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特别是组建了反扒专业队,严厉打击商场、街面扒窃绺窃案件。
这些有效的举动,破解了社会治安难题,群众感到安心。与其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整改做得还很不够,联系服务群众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并没有解决,村组、社区的警务工作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有必要借鉴梅河口市公安局的做法,主动整改,扎实运作,让群众满意。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个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求真果,干得很漂亮。据了解,该市共整治“四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方面问题3748个,占征求意见、建议总数的86.5%;发文数量同比下降44%,会议量同比减少37.5%;“三公”经费同比下降41.2%,已废止制度283个、修改完善413个、新建474个,作风建设顽疾得到了有效治理。
事实表明,梅河口市突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和基层单位、基层组织服务两个重点,抓住整改落实和长效机制两个关键,正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经验。
而他们抓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个最现实、最直接、最关键的问题不放,彰显持续发力优势,具有推介意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需要持续发力。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题中应有之义,亟待加强。
【2017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党课材料3】
“软钉子”的存在,主要源于一些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认识的不深刻。
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建成完善,过去那种“不给好处事不办,不见甜头就拖办”的情况,大为好转。现在,很少有人会顶风作案,自毁前程,但确实也出现了群众说的那种“软钉子”现象。
一方面,确实有一些人,工作不在状态。未必是图什么“吃拿卡要”,但由于缺乏工作激情,缺乏职业精神,工作上消极应对,精神上松松垮垮,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种“慵懒散浮拖”现象,过去一直存在,也一直下大气力治,有好转,但未根除。随着中央对作风建设有了更高要求、群众对作风问题更加敏感,这些现象也就更加突出,群众也更难以容忍。
另一方面,一些复杂工作、敏感问题,办起来确实有难度,比如被称为新时期“天下第一难事”的征地拆迁。经济要发展,项目要上马,不拆迁不可能,但谁都知道这是烫手山芋,做好了是职责所系,有纰漏就可能被捅到媒体,还可能被问责。丢名声事小,丢“饭碗”事大。所以,一些干部就能躲则躲,能避则避,明哲保身,嘴上不敢说“不做”,手上却消极不做。
政策不明、机制不畅,也是不少“事难办”的原因。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事,大多集中在一些政策尚待完善的领域,能不能办,该怎么办,很多时候,现行政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还有些事,涉及好几个管理部门,条块分割、权责交叉,群众不知道该找谁办,找谁能办得成,甚至连部门自己有时也不知道怎么办。办事人员无章可循、顾虑重重,只好尽量在态度上给点安慰。
当然,这些都不应成为理由。因为,群众的事再难办,也要办好;软钉子再难拔,也要拔掉。这是百姓对服务型政府的殷切期望,也是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端正思想,从根子上解决状态问题。要牢记宗旨意识,树立为民情怀,打消畏难情绪、改掉慵懒散拖,更不能因为升迁碰到“天花板”就不作为,因为“物质没享头,待遇少奔头”就让工作失了劲头。
同时,要调动干部“肯办事”“办好事”的积极性。建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差别大”的激励机制,让那些敢担当有作为、真正把群众的事当自己事办的人“有奔头”;通过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让他们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办理程序,从而知道如何依法依规“会办事”。
更重要的是,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职能要进一步明确,协作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工作,比如综合治理、联合执法等,需要建立完善的部门协作机制,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拔“软钉子”的过程,实质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如果能从思想的根源、工作的机制上找到突破、挖出病灶,变化的不仅是作风,也是政府的职能、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