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党员教师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二篇

思而思学网

【2017优秀党员教师先进典型事迹材料1】

xx,一名普普通通的贫困地区回族女教师,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用一种执著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向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回汉学生;她用一种饱满的热情与不渝的信念,使得即将辍学的孩子获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让他们看到了曙光,让莘莘学子健康成长。

1990年,xx以优异的成绩从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毕业,回到故乡三营镇,成为三营镇第二中学的一名教师,1995年被选拔进入固原市回民中学。20多年来,xx一心扑在教学上,用勤奋与刻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1994年,固原地区举行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第四届教坛新秀”评选活动,xx在同行们的惊讶与质疑声中报名参评。当时,参评的教师多数是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而xx却名不见经传,困难显而易见。但她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准备课件,从骨干教师那里取经,从图书馆找资料,从学生身上找灵感,利用第二课堂反复演练。大赛结束了,她获奖了,同行震惊了。尽管捧回的是一张获奖证书,但却让她感受到作为一名参赛教师所体现出的价值。xx先后承担校内外公开课上百次,撰写教学论文10多篇并发表在区内外报刊杂志上,辅导学生百余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她严谨治学;作为一名团委书记,她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2003年担任校党支部委员及团委书记后,她先后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团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学校工作安排,办好固原市回民中学两所“校中校”(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自编了《固原回中少年团校培训教材》,使之成为青少年喜闻乐道的思想教育阵地。截至目前,少年团校共办8期,有572名初中回汉学生光荣加入共青团。青年党校共办6期,每期培训64名回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党章、党史、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举办讲座等形式,指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广大回汉青年学生牢记我党光荣的革命历史,感受鲜活的时代气息,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党校虽然周期长,但由于xx工作主动,创新意识强,使得办学颇有特色,成效显著。她通过选拔学员优秀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内容设置合理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向学生传播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探索出“以授课点拨?小组研讨?实践探究?自学深化?自测互评”的德育教育模式,培养发展49名回汉优秀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优异的成绩全部考上大学。正是xx的不懈努力和全身心的投入,使得固原回中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成为宁夏南部山区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摇篮。

固原是一个回族聚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固原市回民中学读书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乡下,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严重困扰着学校。作为一位回族女教师,xx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教育责任感,为贫困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提供帮助的次数已经无法计算。她总是说:“倾心资助事业,这是我的职责,必须负起责任,不得有任何推卸。”一位2003届回族女学生父母年龄大且长年卧病在床,家里缺少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沉重的心理负担曾导致该生学习成绩一度下滑,想退学回家,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该生谈心,鼓励她要勇于逆境成才,并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她交学杂费,同时送她一些书籍和学习用品。这位回族女学生被感动了,她发奋学习,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考入大学的这位回族女学生在给xx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没有您,我就没有今天,我将终生感激您。”然而,资助失学学生,仅凭xx一己之力,可谓杯水车薪。在xx被推选为学校团委书记之后,她多方努力,积极筹备,成立了“贫困生基金会”,使爱心助学活动得到校内外各种团体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一位贫困学生学习刻苦,但家庭困难,面临辍学。xx积极争取资金帮助他,结果使这个原来只是英语突出,其他成绩一般的学生,成绩直线上升,名列年级前茅,成为2006年宁夏唯一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的学生,他的父母及乡亲非常感激并送来了一面写着“情系桑梓•恩重如山”的锦旗。在xx的积极奔走和广泛联系下,2003年以来,共有50多个单位和许多热心人与回中542名贫困回汉学生结成帮扶对象,共捐助款项58.7万元。正是由于xx的倾心资助,才保证了学校品学兼优的回汉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既为贫困回汉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搭桥铺路,又为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搭建了平台。

xx2005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师德先进个人”,200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0年先后被评为固原市、自治区、全国先进工作者。她把自己闪光的青春奉献给了学子,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民族教育事业,她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边的师德与人文精神,她说,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自己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2017优秀党员教师先进典型事迹材料2】

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帮助别人。??xx

xx参过军、打过仗,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机关工作过,后又到学校任教。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他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重新回到教学岗位后,他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然而,仅靠自己的满腔热情,xx觉得仍难以完全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他决心寻找一种新的途径,向学生播撒更多的关爱。1983年,xx因病提前离休。离休回家后的第二天,他就来到离家不远的罗坊镇下山桥中学(2003年并入罗坊中学),与校方联系,最初是对初二年级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他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继续上学。后来发展到奖励全校的前50名,最后又扩展到奖励全校各年级的前60名,奖励有现金、书籍,也有作业本以及生活用品等。这别具一格的奖励,令学生们感动不已。

1995年,65岁的xx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7年,xx在鲜红的党旗前宣誓后,激动万分。他说:“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如今在新余市电信公司工作的一位同志,1988年当他考取省邮电学校时,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过度悲痛导致左眼失明,家里一贫如洗。就在他迫于无奈,准备放弃求学时,xx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在极度痛苦中见到了曙光。“那天我去了蒋老师家,当时正是中午,他特意煮了面条给我吃,还从身上掏出30元钱,叫我先去买日常用品,打起精神,准备上学。当我回到学校的时候,蒋老师的汇款单也同时‘追了过来。”之后的4年,xx每个月都按时寄钱给这位同学。1994年家住松岭村的一位学生,因没钱买饭票在教室发愁,xx打着赤脚,手拿一根扁担、两个蛇皮袋,一身汗水走到这位学生课桌边,拿出一张写有“李××交来大米21公斤”字样的收条放在桌上。霎时间,这位学生热泪盈眶,哽咽无语。这位学生的哥哥考上大专,家里无钱供读。xx知道后,带着钱找上了门。1994年、1995年两年,这位学生和妹妹相继考取大学,贫困的李家既喜又愁。这时,xx又来到李家,当即送上1900元钱。前后几年时间,xx共资助李家3兄妹近9000元。罗坊镇大路村的一位村民,女儿2005年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xx主动与他联系,承担起他女儿大学3年2万余元的学杂费。翻开xx那本发黄的笔记本,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的学生名字和数据:皮××,3350元;廖××,4800元......30年的风雨岁月,xx捐助了无数困难学子,有心人粗略计算了一下,资助的资金已逾20万元,超过了他工资的总额,这其中还有他开荒种地的辛苦钱。不仅是贫困学生,凡是有困难的人都是他的资助对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xx时刻关注着抗震救灾的消息,并先后两次为地震灾区捐款。2008年5月23日,他又捐出3000元“特殊党费”,这是他5月份的全部工资加上平时的一点积攒。捐款后,老人身上只留了几元钱。

江西是方志敏烈士的故乡,xx时常温读方志敏的《清贫》,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他却坦言:“把一分一毫节省下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感到幸福快乐。”xx在衣食住行上一年花费不超过400元,他觉得只要孩子们能上得起学,苦点累点没什么。每个到过xx家的人,都惊讶于眼前的现实:两间旧土房,一张老床,一床破旧棉被,一张旧书桌,一口锈锅,一排残缺的土陶罐;每个见过xx的人都不会忘记他的形象:穿一身旧粗布衣服,打着赤脚或穿一双解放鞋,年复一年忙碌在乡间小道上。罗坊镇的干部介绍,xx的收入在当地算是比较高的。每月2300余元离休工资,还四处开荒种植红薯、黄豆、花生、芝麻等农产品,2010年仅芝麻就卖了700多元。他把这些辛勤劳动所得,全部用于资助学生。“我资助他人从来没指望回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人生信条。”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xx凭着常人难以置信的节俭,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学子,情系教育,精神难能可贵,品格堪称高尚。xx的这些举动,似是“不近人情”。有些人说他是个“傻瓜”、“精神不正常”。对于这样的风言风语,xx往往付之一笑。在他曾经给一位被资助学生的回信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探寻到他的心灵轨迹:“快乐与他人共享,快乐会加倍;替别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唯有为他人吃苦才是甜。”是啊,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杨善洲同志说过:“如果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职业病就是’自找苦吃'。”把为他人吃苦当作甜,苦又何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xx心里是甜蜜的、幸福的、快乐的。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