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社会时事热点素材积累(8篇)

思而思学 2023-11-08 04:42:04

舒圣祥

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县领导已经连夜带领工作组,攀爬天梯进入村子开展工作。

作为媒体记者,发现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拍下那么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引来那么多的关注,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报道。而作为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的辖区出了这样的“负面新闻”,在此扶贫攻坚特殊时刻,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免心慌慌兮夜不能寐,于是连夜动作,该表态的表态,该行动的行动。按照应对舆情的标准范式打分,这样的表态和行动,大概可以得个不错的分数。但是网友不认账,因为“之前做什么去了”。

是啊,之前做什么去了,媒体一报道就连夜行动,之前行动了么?这样的质疑向来是无往而不胜的。扶贫攻坚的行动是当下地方工作的重点,这样一个“悬崖上的村庄”,如果都没入定点扶贫的范围,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公众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的责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悬崖村庄”缺的可能根本不是把藤梯换成钢梯,如果因为媒体报道在山上专设一所学校,那可能是浪费,而如果花费巨资修路上山,更可能是对纳税人的不公。

像这种“悬崖上的村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孤立村庄,有的是被山阻,有的是被水隔。最好也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整体搬迁。事实上,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也是国家扶贫的要求,“一方面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其中,避免浪费是很重要的,像新闻中的“悬崖村庄”,修一条路至少五六千万,全国那么多孤立村庄,都要如法炮制吗?

按照“不把扶贫资金投到那些该搬迁的村,避免浪费”的要求,我不知道领导随意拍板把藤梯换钢梯,是不是涉嫌浪费;如果进一步的“彻底解决方案”是修路上山,那就更是在烧纳税人的钱了。现在的问题是,“悬崖村庄”不愿整体搬迁??山上能够自给自足,山下却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也是孤立村庄扶贫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如果强行整体搬迁,显然不够和谐;如果尊重村民意愿,一旦被媒体曝光,你又必须回应“之前做什么去了”的舆论质疑。

责骂解决不了“悬崖村庄”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也许是引入市场的手段,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旅游开发。这个意义上讲,媒体报道给“悬崖村庄”带来了名气,肯定是一件好事。如果有民间资本看上这里的旅游资源,愿意投入开发,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到时候,“悬崖村庄”就不是问题麻烦,而是特色资源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机遇,不可急躁,不可蛮干。

素材分析:对于“悬崖村庄”,舆论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否则,只会促使地方政府基于漂白“负面新闻”的动机,做出两种选择:要么动用强制手段实施整体搬迁,要么为博舆论一笑“烽火烧钞票”。

美如格桑花的洪波

6万多名会员、2万多名捐助人、150多名义工、数万名受益孩子以及许许多多热心的网友,这是一个温馨的网络大家庭。洪波,“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发起人,这名来自安徽的高级工程师,将所有心血倾注在西部贫困学子身上,为他们托起明天的希望。她让我们读懂,爱是人间最和煦的春风。当成千上万的网友在感动之余,自发加入到这一伟大的慈善壮举中。

素材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相互守望,风雨同舟,是人性最美的光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美德。

“龙哥哥”郑兴杰

“龙哥哥”郑兴杰是海南在线的资深网友,10年里,他组织成立数支志愿服务队,坚持照顾孤寡老人、看望残障儿童;10年里,他收募35万册图书,建立137家爱心图书室,让5万名学生有课外图书看;10年里,他倾尽个人财力投入公益事业,却没有向家里交过一次伙食费;10年里,他把慈善当成了习惯,他成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志愿狂人”。

素材分析:公益事业是一种善良的投资,是人性的美德。

“疯狂义工”张仁杰

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的“80后”青年张仁杰,5年来单枪匹马,在偏远山区、贫困县乡马不停蹄、风餐露宿;白天玩命拍照,晚上把“最需要帮助”的人晒到网上,吸引“一对一”帮扶。没有报酬、不计成本、只讲良心,5年来张仁杰帮助的困难群众超过2万人;这位“丐帮帮主”正用他的“感恩中国”感动中国。当绝大多数城市80后在为房子、车子、面子挣扎,张仁杰却“疯狂”地“反其道而行之”,于此喧嚣的时代,他让人看到了中国良心的深度和生命的大美。

“拾荒老娘”于化玲

丈夫重病,两个孩子要上学,于化玲,这位来自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油坊村的妇女,这位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母亲,把所有负荷扛在肩上,9年如一日,活着,低到尘埃里,却从尘埃里高高擎起一家人的希望。因为她,我们知道:世上有这样一种人,贫或者富,都自有光辉和力量。当儿子从难以启齿到上网“隆重推出”,当“拾荒母亲的一天”定格成“中国人的一天”感动百万网友,我们知道:任何时候,中国式母亲的质朴和坚韧都是民族的脊梁。

“幸福青年”铁飞燕

旅游途中,18岁的她飞身跳河,勇救落水工人,用稚嫩的肩膀,托起一个宝贵的生命;买菜途中,还未结婚的她,毅然决定收养一个弃婴,用微薄的收入,再次为一个珍贵的生命撑起一片天空。面对见义勇为奖金,她没有自己享用,除了孝敬父母,全部捐给了母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她就是云南女孩铁飞燕。她常说:“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90后”的坚强和勇敢,也看到了善良与美好。

“送烈士回家”的李红旗

爱好收藏的河北定兴县农民李红旗,1997年在保定偶然购得5张1952年志愿军“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他原本想倒卖赚钱,但仔细研究这些纸片之后,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物归原主,以慰志愿军英魂。从此,他踏上一条长达13年寻找烈士家属的漫漫长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花费了大量金钱、受尽旁人误会,只是为了帮助这5位素未谋面的英雄,找到回家的路。如今,4人已经“回家”,李红旗还在继续寻找……

各类综艺节目爆炸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包括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在受到一些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泛娱乐化趋势,而这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爆发提供了契机。

面对文化类节目的集体走红,《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论:“一条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饭馆一条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这是一个行业的生态。包括各种娱乐节目在内,从不同层次共同满足观众需求的娱乐努力,都是一种生态,文化节目也开始产生了某种生态,因为它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但在视频节目整体占比上,我觉得文化节目的数量,其实远远不足。

文化类热播节目,还是凤毛麟角。”同时,他认为,这些文化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努力。“有一些节目更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满足知识传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们属于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最终合成一种叫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景观。

各种层次没有所谓高低,大家都应该去努力,生态越丰富,产品成长的可能越健康。”有评论指出,《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生逢其时,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看来,要理解文化节目走红的当下,必须了解中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变迁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素材立意点:文化传承、初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