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二篇

思而思学网

 民生改善要注重体现精准扶贫实效。实行精准扶贫,扶贫攻坚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向当前的“精确滴灌”,就是要求扶贫工作讲实际、办实事、出实效。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1】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中央提出的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其精神实质,就在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能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能不能实现脱贫落实到人、落实到户,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中体现扶贫开发的成效。


着力破解对象识别难题,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第一个精准就是扶持对象精准,强调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第一道关口”把不好,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不仅导致扶贫开发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要求各级各地进一步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实现项目安排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十二五”以来,我省共解决了22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但贫困地区总体上仍面临“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缺乏产业和项目这个“干细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着力破解“大水漫灌”难题,实现资金使用精准。过去扶贫投入碎片化,像“天女散花”,其结果必然是扶贫效果不好,群众受益不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必须落实《决定》部署,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建扶贫投入县级整合的刚性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扶贫投入的主体责任,真正把扶贫资源拿出来,把权力放下去;县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责任,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穷根”,把各类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从而有效解决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资金管用分治、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着力破解规划落地难题,实现规划措施精准。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当前各级各地的扶贫脱贫规划不少,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却不多。有的规划是一任一变,前任规划后任不用;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最终沦为一个摆设;有的规划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决定》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规划,必须聚焦“精准”,把项目和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通过加强与上级各项规划精准对接,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扶贫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规划和措施精准落地、开花结果。

着力破解机制不畅难题,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提供有力支撑。扶贫资金投入来源分布广,总量也不少,但真正使用起来却往往困难重重,多有掣肘。问题出在哪?体制机制不畅,是影响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实告诉我们,权力分割、各自为政必然造成“中梗阻”,克服门户意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建立上下畅通、协调联动的扶贫长效机制。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建立“1+N”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我省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该担的责任主动担,该放的权力尽快放,该让的利益彻底让,不推诿、不拖延、不截留,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共同为扶贫想招、一起为扶贫发力的生动局面。

【党员干部精准扶贫心得体会2】

贫穷不是一件好事,人人惟恐避之不及。可世事纷繁复杂,就有人对贫穷敬而爱之,羡而慕之,甚至能以戴上贫困帽为荣、为傲。一个村如此,一个镇如此,一个县市亦如此。原因何在?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某国家级贫困县,年终考核时,一帮县领导不是想方设法摘掉贫困帽,而是千方百计戴稳贫困帽。大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出现县主要领导,每年的施政重点之一,就是保住这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事看起来匪夷所思,细究一点不奇怪。原来,保住了贫困县的帽子,就相当于争取到了一堆真金白银。因为按国家扶贫政策,国家级贫困县有数额不小的扶贫资金及优惠政策。

有例为证。云南曲靖富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仅“十一五”期间得到的扶贫资金近12亿元,并有10个产业项目落地。一顶贫困县的帽子,能带来如此丰厚的利益,难怪有人不愿摘。

不能求全责备国家的扶贫政策有漏洞。如果是歪嘴和尚,再好的经总能被念歪。如此怪象的根源,出在扶贫和尚的脑袋里,出在扶贫和尚的思想上。其背后是“坐等靠要”的懒政思想在作怪,从而导致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领导干部的脑袋要脱贫,贫困人群的脑袋更要脱贫。正如所说,“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的麻木与冷漠。窃以为,这是眼下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时下有些贫困户,拿惯了多年的扶贫钱,吃惯了多年的扶贫粮,用惯了多年的扶贫物,骨子里慢慢滋生出“穷自在”“穷快活”“安贫乐道”的念想,于是乎,甘于贫困,甚至乐于贫困。

如何祛除脑袋贫困的痼疾?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给出了答案:扶贫先扶志,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

据央视新闻报道:十八洞村工作队从集体活动入手,过苗年、办画展、搞晚会……每次都刻意打破村寨界限,拉近村民心理距离。他们还想了个“绝招”:实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让村民互相评议、打分。根据评议结果,村里给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得分最高的是五颗星。

一项项扶贫措施如一场场春雨,润物细无声,给贫困的土壤以生机与活力。积怨的矛盾慢慢冰释,世俗的隔膜渐渐消除,心与心近了,人与人亲了。思想问题解决了,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起来了。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变为“干部群众一起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对此感言,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正是激发了内在动力,贫困群众才有了紧迫感和荣誉感,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合力。

扶贫先扶志,治困先治本。

远有十八洞,近有南山湾。

据东楚晚报报道:阳新王英镇车前村南山湾,因祖先妯娌不和,兄弟反目,并“较劲”出了“生不同祖堂,死不共坟山”祖训。此后,他们分别在湾里建起了两个祖堂供奉祖先,这一供奉就是11代人。

“一个湾子一个姓两个祖堂?”这一怪象,引起了前来该村蹲点帮扶的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的关注。“必须破除这个旧习俗,解决好扶贫先扶心的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逐户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脑袋脱贫了,新气象扑面而来。南山湾两家人握手言欢,建起生态广场,将新祖堂改造成为南山湾村民共同的“文化礼堂”。两家人的头脑风暴,激荡出一条条奔小康的致富路。

物质扶贫一时,思想扶贫一世。

当然,脑袋扶贫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宏伟目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