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接受捐助与人格独立不矛盾

思而思学网 2024-01-16 02:35:05

有媒体日前报道,贵州某乡村学校校长以“不希望孩子们养成伸手等钱的习惯”为由,拒绝了公益人士一对一捐资助学的请求。

这让笔者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进行野外实习,偶遇当地一位干部。聊天中,这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里属于贫困地区,老百姓都习惯于接受国家的救济和补助,干农活也不是特别的勤劳。”这位当地干部说的是否属实,笔者没有确切地进行调研。但这位干部的感触倒与那位校长的担忧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一对一捐助是否就一定会养成学生伸手等钱的习惯?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推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仅是陈述一种事实,也是一种忠告和提醒。家境贫穷,孩子们必须更早地拥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经济的独立是独立生存的必要基础。因此,作为学校应该教导学生,“钱”必须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劳动获得,唯有如此,才使我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笔者理解这位校长拒绝捐助的想法,但不赞成这种拒绝捐助的做法。毫无疑问,贫困家庭的学生需要捐助。我们目前似乎也不需要用一种“不受嗟来之食”的心态,辜负公益人士的一片好心。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既能让贫困学生受到捐助,又能让他们体会到捐助的价值和意义。譬如,校长可以让受捐助的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作为对捐助方的回赠。同时,还应告诉接受捐助的孩子,等他们长大后,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需要帮助的人。如此,既可以让公益人士的好心变成好事,也能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