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二侧

思而思学网 2024-01-10 03:35:29

 扶贫核心在扶业。地区经济再薄弱,有了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和主动作为来摆脱贫困。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乡镇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是个精细漫长的活,需要一针一线,有条不紊,精准扶贫也必须下一番“绣花”的功夫,“精心绣花”才能“精准扶贫”。

“绣花”绣的是精细精准、不跳针脱线。在的话语中,精与细都是关键字。其实就是要我们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一方面,是要我们找到每一个困难贫困农民,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准确的找到贫困原因并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还需要各级部门深入群众探访民情,找到各种导致贫困的原因,根据贫困户家庭贫困原因和现有条件,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精心谋划并实施扶贫计划。只有思路清晰,责任压实,再通过资金、资源、产业、就业等帮扶行动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滴灌。精耕细作、方能成事,把控细节、才能打造精品,才不让扶贫工作脱靶。

“绣花”绣的是稳扎稳打、不急躁冒进。绣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攻。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难在持续精准。当下,少数干部对于脱贫攻坚有种错误的思想,能赶则赶、能快则快。想要快速脱贫没错,但不能不顾客观事实,否则容易沦为掺杂水分的“假脱贫”。脱贫需要的是认真为群众干实事、谋福利的态度,并不能朝发夕至。我们的扶贫对象是一个个现实的贫困家庭,工作细小而繁杂,环节细致而具体。这要求我们的扶贫干部对待每个贫困群众都要具备极大的耐心,不懈怠的恒心,反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绣花”绣的是家国情怀,以民生为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的话语告诉我们,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的本质要求。所以,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治国理政的家国情怀,还彰显着民生为本的发展取向。扶贫路上,就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各政府部门都要拿出“绣花”精神,认真学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携手亿万农民共同迈向辉煌的目标,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这是我们的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镇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扶贫工作到底应该怎么搞?*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准字经”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列出了标准,提供了抓手。

力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也就是要“看真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真”下基层。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真”字?就是因为当前某些领导干部没有做到真下基层:要么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车停村口讲两句,连老乡家里都不进;要么本人干脆不露面,让秘书代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样“下基层”,不仅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也让老百姓寒心。

哪些地区是真的贫困?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什么?贫困户有多少?需要哪些帮扶措施?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困难?对于脱贫致富,老百姓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问题,不下基层,不接触当地群众是没办法深入了解的。搞不清楚这些,在“扶持谁”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后面的“谁来扶、怎么扶”也就没了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所以,“看真贫”,明确“扶持谁”,是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的关键第一步。

“精准”的要义,就是要把政策的“雨露”撒给真正需要的人。那些早就摆脱贫困,但为了获取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而恋恋不舍地戴着“穷帽子”的“贫困县”,就应该及时清理出政策扶持范围;那些靠着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手段成了扶贫对象,本身却并不贫困的家庭也应该及时查出。“标靶”明晰了,“谁来扶”也就明确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放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惠及真正的贫困群众,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目标明确了,责任人明确了,就可以更好的谋划“怎么扶”的问题了。首先,必须端正扶贫工作的作风。有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没有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下不认真调研,对上溜须拍马,扶贫资金到了手里,都用来搞了“形象过程”、“盆景”,老百姓的生活没得到切实改善,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其次,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落实好“五个一工程”;再者,要对扶贫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把它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要有2020年如期全面脱贫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把为民谋福祉当做工作的第一要务。

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地形地貌复杂的边远山区,当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贫穷落后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仍然用30余年时间让7亿多人快速摆脱了贫困,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以“严”和“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就一定能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