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扶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优秀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12 16:41:13

扶贫方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要求,在精准扶贫上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扶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围绕扶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篇一】

贡嘎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转作风,树形象,抓落实,切实以扶贫抓党建、以党建促脱贫,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动真碰硬整作风。针对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县通过开展政治纪律专项检查,正风肃纪专项检查等举措,依法依规、动真碰硬开展作风整顿。截至目前,共开展严明政治纪律专项检查8次,正风肃纪专项检查12次,向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发送廉政提醒短信17期2800余人,对5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提醒,共处理干部31人,其中党纪处分2人,政纪处分1人,诫勉谈话2人,全县范围点名通报26人,收缴违纪违规资金64573元,努力实现了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是三级联动为群众。为认真落实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县积极探索建立“3+1”联动机制,县、乡(镇)、村(居、社区)三级355名干部与335名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定期进村入户,听意见、讲政策、办实事、促增收,截至目前,累计走访慰问群众1241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01件,投入资金达220余万元。

三是凝心聚力抓脱贫。严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3支队伍管理,促使其沉在农村、干在一线。打好结对共建、部门联系、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组合拳”,明确43名县级领导、49个牵头部门联点包村。帮助制定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8项,理清发展思路41条;争取“短平快”项目12个,总投资324万元,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585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再就业31人;组织劳务输出942人次,增加现金收入200余万元。

围绕扶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篇二】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志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了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我国从开始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新特征的扶贫方式,是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大规模减贫成效显著,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我国贫困发生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的7.2%。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农村改革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减贫提供了重要基础。当时,农民生计来源以种养业为主。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到1985年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迅速提高。第二,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减贫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农村减贫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和城镇转移,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此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带有明显的普惠性,经济发展的收益能迅速为广大农村人口所共享。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但减少的速度逐渐趋缓,贫困问题呈现新的特征。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在初始阶段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种养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至的9.2%,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在逐年下降。这意味着依靠种养业的农户很难大幅提高收入,容易陷入低收入或贫困状态。第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交通条件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群体以及受教育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群体更容易获得经济发展的红利。农村困难群众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继续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面临较多困难。目前,农村绝对贫困人群主要有三类:一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极端贫困户;二是虽有劳动能力,但家庭负担很重、教育和医疗等支出很大的群体;三是虽有劳动能力,但所处客观条件非常不利于改善生计的群体。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扶贫开发。初期的政策设计建立在资金匮乏、难以进行工资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因此主要是通过以贫困县为扶贫单元的区域瞄准,为大量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这个机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现阶段已难以做到针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扶持。这是后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减少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可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分布碎片化,如果不直接针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扶贫,消除贫困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就是希望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帮助贫困群众走出贫困陷阱。精准扶贫意味着将扶贫工作单元从区域瞄准转向农户瞄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同时,精准扶贫方略将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与扶贫开发的增收作用相结合,形成到2020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框架。通过精准扶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

围绕扶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篇三】

“贫穷不是,要消灭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子。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当前要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精准扶贫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但长期以来,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扶贫方法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白宫”“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部分贫困地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适应当地实际的扶贫“土方子”“金点子”。

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避免以往扶贫活动中出现的“投入偏离”现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要以“精准施策”为前提,科学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要以“精准输血”,确保贫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要以“精准管理”为关键,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精准考核”为保障,确保扶贫开发高效务实推进。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百姓,时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让我们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齐心协力打好攻坚战,众志成城啃下“硬骨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把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贫困户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