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精华篇】

思而思学网

要推进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必须要创新模式。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农村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1】

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精准脱贫取得成效,到2020年全市10个贫困县(区)684个贫困村6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精准识别是基础工作

精准脱贫首先需要明确脱贫对象,要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按时按质全面精准完成贫困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同时,建立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扶贫信息队伍建设,县(区)扶贫部门和乡(镇)、村配备信息员,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和信息更新,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建立脱贫村、脱贫户退出识别机制,明确标准、程序和后续扶持政策,每年精准识别脱贫村、脱贫户,防止发生“被脱帽”“被脱贫”现象。另外,着力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目标,按照贫困户“八有一超”脱贫标准要求,做到“八定八包”,抓好规划,统筹推进,因户施策,确保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

二、精准贫因是基本要求

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精准摸清贫困原因及特征,目前,河池贫困大石山区主要有以下几种贫困类型:

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即由宏观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供给不足而引致的贫困,其显著特征为贫困的“群体性”。主要表现在:水电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不公;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不公;农户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低于全国;为贫困人口提供信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即由一些具有区域特点的发展障碍因素而引致的贫困,这是河池贫困大石山区最主要的贫困类型。主要体现在:恶劣自然条件制约导致公共服务严重落后;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农民收入与全区、全国差距持续扩大;农业优势产业规模有待扩大,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家庭种养;自然灾害频发,极易造成群众返贫;城镇化建设滞后。

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结构型贫困)。即由贫困者个体的可行能力不足造成的贫困,其原因均表现为贫困者个体的某种能力的缺陷,而不是先天的身体或智力缺陷。在河池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引致的人力资源不足。

因学、因病或因其他意外致贫。在河池,教育、疾病是导致低收入人群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天缺乏型贫困。即由贫困者个体在智力或身体、体力上的先天缺陷导致的生产能力完全或部分缺失而引发的贫困。

三、精准施策是根本方法

针对以上贫困类型,我们可以把反贫困战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有时可以互相交叉。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开发扶贫模式。

制度变革型扶贫。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创新,为贫困群体的脱贫创造基础上的制度条件。目前,河池市需对以下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合理调整水电资源分配利益制度;建立石漠化片区生态保护扶贫开发实验区;转换有色金属开发模式;着力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性扶贫(或大推进型扶贫)和生态恢复型扶贫。对于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其扶贫的核心使命是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主要实施以下开发扶贫模式:“大会战”连片开发扶贫模式;以整乡和整村为单位综合治理模式;旅游开发扶贫模式;产业开发扶贫模式;生态建设开发扶贫模式;易地搬迁开发扶贫模式;工业扶贫模式。

能力增进型扶贫(或结构型扶贫、造血型扶贫)。这类扶贫模式的核心在于提高贫困人群的可行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目前,主要采取以下3种开发扶贫模式,即金融扶贫开发模式;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开发扶贫模式;文化科教开发扶贫模式。

临时救助型扶贫。对因学、因病、因灾致贫型群体,只能适用于临时救助型扶贫,运用公共财政力量或社会公益力量对因学、因病、因灾致贫型群体进行临时社会救助。同时,根据情况结合实施金融扶贫开发模式、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开发扶贫模式、文化科教开发扶贫模式等。

长期救济型扶贫(或“输血式”扶贫)。对于那些先天缺乏型的贫困群体,“造血式”扶贫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能适用“输血式”保障扶贫,运用公共财政力量实行社会保障,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机衔接,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公益力量对先天缺乏型贫困群体进行长期社会救助。

四、精准机制是制度保障

创新开发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扶贫目标任务实现。新时期的开发扶贫工作,必须在工作机制上创新突破,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构建政策保障长效机制。政策和制度保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对贫困地区来说,政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比资金的支持更为重要。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开发扶贫利益分享机制。要注重从顶层加强利益分享机制的设计建立,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建立完善开发扶贫人才保障机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人才开发、培养、引进、流动、使用、评估的长效机制,为开发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以易地安置移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落户限制。对于进城落户农民,全面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五、精准领导是组织保障

实现精准脱贫,领导精准到位是关键。突出责任主体,强化各级党委执行力;突出工作主体,发挥党员干部战斗力;突出村级主体,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另外,加强督查,对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工作进行定期督查,确保精准扶贫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农村扶贫攻坚对照检查材料2】

当前,贫困山区扶贫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创新扶贫模式刻不容缓,亟需摆上议事日程。

一、现状

多年来,泸溪县围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以“按村建队、单位包村、干部挂户、队员驻村”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相继在326个山区贫困村实施建整扶贫工作,共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250余处,新开产业基地10万余亩,受益群众20多万。通过农村建整扶贫,280个贫困村逐步摆脱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原生贫困人口由5万多人下降到1万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5元。农村经济形势良好、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组织乏力,村级战斗力不强。现阶段绝大部分扶贫村属于合并村,所辖村组和村民增加,基层基础工作相对增多。但绝大多数扶贫村村支两委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队伍后继乏人。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党的政策理解不深,知识结构单一,市场意识不强、实用技术缺乏,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部分扶贫村没有村部楼,办公没场地,村级活动场所有待完善和加强。

2、资金投入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泸溪扶贫村普遍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偏大。2005年以来,泸溪县扶贫资金实行捆绑,由县里统一调配使用,到村扶贫专项资金县里没有具体安排。其他部门资金投入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交通部门,受政策影响,2008年以后不再安排村级公路建设资金,受此影响泸溪部分扶贫村村级公路建设将无资金扶持,导致此类项目无法实施。并且,扶贫村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山区、半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山塘、水渠多已年久失修,“靠天吃饭、等雨栽田”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农村人畜混居、居民分散等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村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生产和生活面临着极大的窘境。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比如村级公路硬化,按现在的物价水平,每公里投入至少在25万元以上,而国家和地方每公里只补助19万元,每公里至少缺口6万元。村间道路硬化,每平方米投入平均在24元,每平方米缺口是6元。

3、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畅。农民增收是贫困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最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近几年来,泸溪重点发展以?柑为主的支柱产业,共新开?柑基地3万余亩,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所限,特别是受2007年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不利条件的影响,泸溪?柑种植户连续两年遭受重大损失,对?柑产业的持续发展冲击巨大。近年来,泸溪积极推进烤烟生产,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有文化、懂技术、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通过劳务输出途径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幼或老弱病残人员,劳动能力不强,生产技能偏低,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认知不足,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部分有劳动能力且具有致富意愿的规模种养殖户缺乏必要的前期投入和启动资金,无法实施致富项目。

4、重建设轻管理,扶贫项目长效不够。2001年以来,泸溪先后扶持326个村建成基础设施项目1250余个,短期效益明显,农民反响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成项目缺乏有效管理,返修或损毁情况严重。据调查,实施了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扶贫村中有近一半的村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项目后续管理机制,有些村虽然制定了一些项目后续管理责任或制度,也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导致建整扶贫项目难以发挥长期效益,农民难以享受到扶贫成果。

三、原因

扶贫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带有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特征。一是扶贫项目单一,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受吹糠见米的农民意识局限,重基础设施建设轻长富久富项目培育,多数富民扶贫项目由于缺技术、欠管理、无销路,造成项目不可持续发展,损工费时,所获廖廖,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容易造成农民返贫。二是农民思想保守,观念相对落后。等靠要思想极其严重,自觉自信脱贫缺乏,只有解放思想、开放心灵,观念才会更新,路径才会的创新。三是农村集体经济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缓慢。村集体经济脆弱,扶持的集体经济项目,大多撤队之时就是项目下马之日,造血不足输血有余,集体经济不强,严重影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扶贫形式僵化,考核机制乏力。按照“因村派队、人尽其才”的原则,把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选派村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党群部门派弱村,政法部门派乱村,经济部门派穷村,农技部门派专业村,表面上一个村一个后盾单位,不管实力强弱,不分能力大小,一个钉子一个眼,纵看是沿袭前朝,横看是别无大小,形式上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实质上各有千秋、天涯之别。加之考核机制只奖不罚,不乏来时一阵风去时一场空。

四、对策

1、切实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一要把握阶段性扶贫机遇期。当前,泸溪县正处在国家、湖南省多个战略支持、多重优惠政策叠加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正处在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地理困境全面破解、平台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发展黄金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扶贫开发、缩小发展差距的攻坚关键期。泸溪县上下要万分珍惜,切实把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新一轮湘西地区大开发并把我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等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和自觉,在操作和对接上作研究,在运用和落实上见成效,用好用活用足机遇,将机遇内生为发展动力,转化为发展成果。二要开放心灵推进扶贫攻坚。创新扶贫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改变人”,突出提高人的素质、技能,激发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变“输血”为“造血”。创新扶贫模式,克服抽砖揭瓦、见物不见人的短视行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方位扶持,实行以“群众为主、社会帮扶、资源整合、以点带面”的集中连片整村扶贫模式。

2、紧紧抓住扶贫工作重点。一要突出三大重点扶贫战略。当前泸溪乃至湘西地理困境尚未完全破解、产业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人的素质亟待全面提高,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素质扶贫仍然是泸溪乃至湘西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要把这三大扶贫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坚,各个击破。基础扶贫就是要以巨大的勇气打基础、破瓶颈,加快构建以交通、电力、水利、信息为主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产业扶贫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抓整合、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体系。素质扶贫就是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全县各族人民的综合素质,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才兴县、人才强县。二要突出重点规划扶贫内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从全局考虑,从成网连片、产业带、旅游线的角度,高标准推进乡村公路建设;突出基础产业建设,关键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找准最适合当地的产业;突出生态建设,认真搞好封山育林工作,利用退耕还林政策鼓励村民多种树,守护好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突出民生建设,着眼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大力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组干部“双带”作用,确保扶贫团队撤离后仍能持续向前发展。

3、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创新。一要创新扶贫理念多轮驱动。要坚持泸溪县乃至湘西州过去的成功经验,继续实施十万乃至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100个乃至500个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工程,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扶贫,创建能工巧匠扶贫创业园,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村等。二要创新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实施区域集中连片整村开发战略,以国家实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和对湘西的腊尔山、吕洞山和泸溪红土壤片区及永龙片区进行区域性整体开发为契机;全面整合扶贫资源,改变传统的“满山点火、四处冒烟”、“撒胡椒粉”的扶贫方式,不断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发展、通达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国土整理等涉农扶贫资源,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选派优秀团队开展扶贫,扶贫既要有资金,更要有爱心,而且要舍得花时间去真扶贫,坚持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建整扶贫,引进战略集团和甘于奉献的义工团队开展扶贫。三要与时俱进夯实扶贫保障。从政策措施上要加大“六个力度”,即强化资金管理,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瞄准扶贫对象,加大直接帮扶力度;打造整村推进平台,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启动内生活力,加大村级组织建设力度;坚持机关联点,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树立科学理念,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从组织保障上要做好“四个加强”,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和考评制度,从政策上、组织上保证民族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