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标志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村级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村级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实践证明,搬迁安置是解决深山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深山特困群众搬迁难题日益突显,梳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搬迁扶贫对象的
现状
按照省政府和洛阳市政府对深山区居民“应搬尽搬”的扶贫工作要求,栾川县对辖区内深山区集中居住的自然村及分散居住的农户进行全面摸底登记,按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出详尽搬迁规划。截至末,全县“应搬尽搬”的自然村有214个,涉及农户8150户,其中社会抚养户625户。
这些深山居住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居住环境恶劣,守土意识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数代居住在山里,道路、饮水、就医、求学等生产生活设施不完善,信息闭塞,传统守土意识浓厚,习惯于靠天吃饭。由于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一些特大自然灾害能瞬间造成部分群众房屋倒塌、农作物损失惨重,致使农民收入锐减,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因庄稼收成没保证,农民过罢春节饿肚子的现象绝非个例。如不离开现在居住的恶劣环境,他们在短期内很难脱贫。
(二)留守人口以孤老病残者居多。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适龄男、女青年或入赘或外嫁,剩下守家的几乎都是孤独的老人。如石庙镇石宝村扎子沟目前只剩下5个居民,其中4个是“光棍儿”,分别独居在6公里的山路旁。大多家庭仅靠一名男性成员凭劳务输出挣钱,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多从事粗笨性工种,日常收入除去家庭生活开销后,基本没有结余。除了经济收入不稳定,如果家庭成员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事故,为治病四处举债,更加深了其贫困程度。
(三)贫困程度深,望“搬”兴叹。经过十余年扶贫搬迁的不懈努力,仍然滞留于深山的贫困人口成为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从全县贫困人口分布统计情况看,目前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近七成。如陶湾镇的土乱爬、秋扒乡的刘辟崖、叫河镇的黑烟嶂等村庄,部分居民虽然有强烈的搬迁欲望,但他们自身经济底子薄,再加上受市场因素影响,搬迁安置房成本不断上涨,面对数额不菲的搬迁购房资金捉襟见肘,他们只能望“搬”兴叹。
搬迁扶贫工作面临的
突出问题
(一)乡镇政府投入乏力难作为。乡镇是实施搬迁扶贫的主体,搬迁社区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测绘设计、道路绿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都要乡镇政府去完成。虽然实行政务公开,工程项目的发包、承包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但不少贫困乡镇的政府面对数百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济包袱十分沉重,运作不好就很容易引发信访、治安等案件,影响其开展搬迁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二)财政配套扶贫资金有缺口。根据省、市《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对实施搬迁扶贫的社区,按搬迁户数和新建安置房规模,各级财政给予不低于40%的配套补贴,用于解决相关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但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吃紧,此项补贴未能很好落实。按每套搬迁房地方财政配套8000元算,每年规划完成2000搬迁户,需县财政配套1600万元,搬迁安置专项扶贫资金缺口还很大。
(三)社会扶贫效果不明显。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栾川县是矿业资源县,工商企业扶贫帮带是社会扶贫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当地工业形势滑坡,社会扶贫的效益明显弱化。虽然全县75个省定贫困村每村都由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包,但扶贫力度不均衡,尚未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氛围。部分单位对社会扶贫的宣传、组织工作仅停留在一般性号召的层次上,工作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对实施搬迁扶贫的几点
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部门扶贫资金整合。行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要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结合扶贫攻坚规划和搬迁扶贫项目,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整合各行业扶贫资金及各类相关涉农资金,在基础设施方面向扶贫搬迁社区倾斜,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职能部门要沟通协作,结合全县扶贫搬迁规划,对已纳入搬迁规划的深山区农户、自然村,不再进行就地危房修缮,不再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危房改造资金与搬迁资金捆绑使用;生态移民搬迁、易地安置搬迁、工矿企业安置搬迁与搬迁扶贫相结合;修建道路、供排水、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资金,向搬迁扶贫社区倾斜,实现贫困人口集中安置、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发展成果集中共享的目标。
(二)提高差额化补贴资金标准。搬迁扶贫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从对贫困农户的走访调研看,新建贫困户安置房以90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卫)为宜,社会抚养户按50平方米设计、建设扶贫周转房较合理。建议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省、市政府的文件规定,做到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原则上不低于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量的40%;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对于整村搬迁区中的深度贫困户,要探索创新差额补贴模式,区分类别打入搬迁户的“一卡通”账户,真正让贫困户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保证深山区贫困户切实能搬得下山、住得起房。
(三)减免搬迁扶贫社区相关规费征收。搬迁扶贫安置房建设属政府实施的民心工程。从搬迁扶贫社区安置房建设成本核算情况看,成本主要来自于施工材料、民工工资、各种税费、基础设施配套等。其中前两项受市场物价影响而升降,而各种规费如图纸设计、勘探、评审、墙改、监理、静载等缴费项目有10余项之多。总体核算下来,建成安置房每套总造价约10万元,每平方米分摊的规费在100元以上,户均承担1万余元,占扶贫到户补贴资金的90%。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施工建设的搬迁扶贫安置房,适当减免规费征收,使深山搬迁群众真正受益。
(四)发动全社会关爱、支持搬迁扶贫开发工作。搬迁扶贫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加大对扶贫爱心行为的宣传力度,倡议和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县、乡政府要分层次分析、整合区域内社会扶贫的途径和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化公益扶贫“爱心圆梦工程”和社会化扶贫“金果树工程”的成果,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驻地部队和扶贫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社会化大扶贫格局,巩固和弘扬其成效,促使搬迁扶贫民生工程健康推进。
【村级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系列扶贫惠农政策,形成了产业扶贫、雨露计划、小额扶贫贷款等多项措施并举,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互支持的大扶贫格局,加大了扶贫到户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边远山区,扶贫效果仍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是综合症,边远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容易使人致贫,并且大大增加了扶贫难度
边远山区贫困户居住的区域,往往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这些贫困人口往往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贫困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贫困户多数是纯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即使靠外力帮扶暂时脱贫,一遇等自然灾害,收入立即大幅下降,容易迅速返贫。
在贫困农户生活的区域范围内,往往伴随着公共资源配置的匮乏:一是医疗设施落后,缺乏医疗技术人员,因病致贫现象普遍;二是教育资源落后,教育致贫现象依然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只免了学杂费,依然要承担一定的其他费用;高中阶段每人每年开支约在2万元左右,与上大学的负担差别不大。贫困家庭极易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怪圈。
边远山区交通、饮水、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到户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耗资大,资金投入筹措难;农户多为分散居住,山地多,良田少,土地瘠薄,分散不连片,并且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经营,建成统一布局扶贫的产业难;针对边远山区农村的政策性投入多为短期性,且非常有限。
在人文方面,受条件限制,边远山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一些人出现了心理失衡,一些人依赖性严重,有“等、靠、要”的思想,视吃救济、拿低保为理所当然,还有一些人甚至有“均贫富”思想,滋生了仇富、仇官、仇基层组织心理,给扶贫工作增加了困扰和阻力。
二、缺乏针对山区某一特定区域的战略性整体扶贫思路和措施
大扶贫要求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围绕重点贫困村建设,叠加政策,整合资金,根据某一特定区域的特点,倾斜投入,共同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饮水、用能、建房、增收等实际问题,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但因组织协调、行业政策规定、部门利益等原因,各自为政呈现出常态化,政策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真正实现专业扶贫与行业扶贫的有机结合,对一个贫困区域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整体扶贫思路,缺乏帮助群众永久性彻底脱困的根本性措施。
三、扶贫造血功能不强,贫困户脱贫后容易快速返贫
当前扶贫基本是行政命令式,由政府指定对口联系单位、确定扶贫时间、地点,根本不考虑扶贫联系单位的资源、资金情况是否有能力解决被帮扶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扶贫联系单位往往是被动扶贫,存在盲目性、短期性,最后往往是给帮扶贫困户几千元或帮扶贫困村几万元了事,既不能为贫困人口输血,更无法建立有效造血机制,即使暂时脱贫,也容易返贫。
根据边远山区贫困农户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要实现边远山区贫困农户 “两不愁”“三保障”,应着力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高效的扶贫到户保障和协调机制
政府要统筹一切扶贫资源,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扶贫到户组织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和强化扶贫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责任,并监督落实。要健全扶贫组织机制,延伸工作触角,各单位、各乡镇、村有专抓扶贫到户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扶贫工作的基层联络人员,同时也是扶贫工作人员,确保扶贫工作高效运转。
县、乡、村三级扶贫攻坚网络建设完善好了,有利于模准被帮扶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集中有限的扶贫资金、人员,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各种拦路虎。
二、做好对口帮扶和持续帮扶,杜绝走过场做样子
扶贫不驻村,扶贫不入户,情况摸脑壳, 年节到了,送点票子,拍个照,做做样子,是前些年部分扶贫工作的写照。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象,除了提高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应在对口帮扶和持续帮扶上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根据贫困人口的地理环境、致贫原因等具体,选择资源和资金上确有能力的帮扶单位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切实号准脉搏,因地因户制宜,制定方案,攻坚克难,一举成功;
二是对帮扶情况登记造册,应持续帮扶,不得半途而废。要加强责任心,对帮扶工作成效要进行动态监测,每年都要完成既定扶贫目标,逐年解决扶贫帮困工作中的难题。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确保三年内贫困户逐步脱贫。
三、加大对山区散居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造血机制的支持力度
对贫困户的直接扶持,应以扶持发展种养加为主。资金扶持上建议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应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收益按照7.5:2.5分红,即贫困农户占75%的分红,新型农业组织占25%的分红。
二是加强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工作,增加小额到户贴息资金和生产发展互助资金的额度,做到具有针对性,程序简便,可操作性强。贫困户往往因为底子薄,担心还不起贷款,不敢借贷,政府金融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贫困农户。基层组织和对口扶贫单位应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耐心做好工作,鼓励贷款,发展生产,帮助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
三是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生产与销售,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笔者认为,以贫困农户为主体,以扶贫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要素为构架,以贫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组织有一定生产规模,把该生产区域建成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建设这类生产基地要立足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尊重贫困农民意愿,因势利导:一要把适业农户集约起来规划生产区域,投入生产资金,建设如优质水稻、蔬菜、油茶、水果、竹木、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生产基地; 二要依托以扶贫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中心, 辐射周边农户, 建设新型产业生产基地;组织科技人员、专家教授与生产基地、示范户、专业户、生产户挂钩服务,积极为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良种、良法,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指导贫困农户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三要支持发展产业协会。立足互惠互利,把基地农户吸收到协会中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集约起来进入市场,形成市场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部署、管理安排、技术指导、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协会会员搞好服务。四是在扶持资金到户途径上,要打造阳光扶持平台。建议全面实行公示制度和“一卡通”,在县、乡、村三级公示后,实行一卡通直接到户,即最方便、最有效,又透明、阳光,减少猜忌,有利于团结和谐。
四、把国务院“雨露计划”认真落到实处
根据就近就地,分散办班,短期为主,分类指导,精选项目,无偿培训原则,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主,增强实用性。贫困户参训应减免讲课费、资料费等一切费用,并补助贫困户误工生活费。对于“两后生”,政府应着重帮助解决学生的在校生活费和毕业后就业、创业方面无力承担的费用。
五、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在落实扶贫各项政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些人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
目前审计单位已经发现一些职业学校,以普高生冒充职高生领取“雨露计划”补助,或者既收取了学生学费,同时又领取了“雨露计划”补助;更有一些胆大包天的民办职业学校以50元至100元的价格,通过亲朋好友、村组干部或直接到集市收集身份、户口资料,套取补助;在移地搬迁扶贫、贫困户补助、低保户审定过程中,同样发现一些职能部门干部、村组干部利用职权谋取利益,或索取财物,影响非常恶劣。
对此,政府有关监管机关应高度重视,对这些蛀虫,应
严厉查处,坚决打击,使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六、扶贫先扶智,要将经济扶贫与人文教化扶贫一起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边远山区贫困的人口中,占比最大的是那些思想文化落后的人。这些人除了文化素质低、缺乏知识、缺乏技术外,更多地是表现在思想狭隘和愚昧。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人人都懂的常识。笔者却遇到过一件奇葩事:有一个贫困山村一直不通公路,扶贫工作队到村后千方百计争取了项目,组织了资金,准备解决这个几十年来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难题,可是最后却遭到该村村民强烈反对,原因是修建公路会破坏村里的风水。
由此可见,扶贫与扶智,治穷与治愚,同等重要。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文领域的扶贫。笔者认为边远山区人文领域扶贫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了解山区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满足山区贫困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动贫困村文化事业建设发展;
二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互帮互助,营造文明习俗,为脱贫攻坚集聚精神力量;
四是有条件的山区要通过扶持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造就 “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扶贫局面,或创建非遗传承基地,或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山村;
五是积极在边远贫困山区发展党员,扶持党员家庭快速脱贫,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更快改变该区域的面貌。
通过以上这些扶贫措施,在改善村民经济生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经济生活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领域的脱贫,使边远贫困山区最终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