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荐读】

思而思学网 2024-01-18 21:05:46

 结合银行的实践,清晰地把握金融扶贫的内在逻辑,找准金融扶贫的着力点和有效的扶贫模式,对做好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银行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我没有专门研究金融扶贫,只是平时在调研过程中接触过一些,我就谈谈自己的三点思考。

一,金融扶贫的内涵与外延

1,金融扶贫不是慈善事业,和金融机构的员工对口的扶贫或捐款是不同的。金融一定是有商业模式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资金是来自社会公众的,而且这个资金是有成本的。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它不是无偿,而是有偿服务,且应该有持续的商业模式。

2,金融扶贫还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也是金融机构履新自己社会责任的表现。我们所有机构共生在这个社会中,享受着方方面面的服务。这个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以比较低的费用,为贫困人群提供他们需要的金融服务。二是需要培养扶持对象的造血能力,要努力让脱贫事业可以持续。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扶贫并非只有付出没有收获。通过扶贫,可以把金融服务下沉,发现和培养潜在客户。扶贫过程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也能发现新的机会,开拓未来的市场。

3,金融扶贫应该是多维度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支持。比如说,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的收入水平提升,所以对更大范围的促进脱贫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说,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对整体脱困也是有帮助。同时,为贫困人群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帮助贫困人群提升专业知识。最后,才是为贫困人群提供恰当的服务,这需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去调研和了解。

二、关键是扶贫效果和其可持续性

1,我们调研时也听到这样的一些说法,扶贫是输血而不是造血。输血是一定有边界的,而造血则是可以长久。所以扶贫前提一定是精准,一定要了解对象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来研究有效果的产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应。

2,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外来金融机构不太容易了解农民真实的资金使用和还款意愿。由于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落后,金融机构做扶贫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怎样来降低这个成本?这个需要多方密集配合。

三、金融扶贫要做好几个结合

1,是财政力量,完善社保体系,包括养老、医疗等。

2,是发挥社会服务的力量,用社会关爱来支持最困难人群。能够用金融手段的可以用贴息等方式。

金融扶贫要和政府更紧密的结合,重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搭建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信用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信息整合现在是个难点。金融信息、工商信息、税务信息、司法信息等多种信息整合需要地方政府来做;增信方面,地方政府在担保体系等建设。我认为可以考虑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搭建县级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土地经营权做抵押方面是不明显的,有一些做的好的,是当地政府做了一些地方平台;教育事业方面的努力。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农民的教育。农民的教育实际上更加重要。农业新技术培训问题,现在有很多新技术,但农民不知道也不会用。信用理念教育培养和惩戒措施等也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播。

3,与产业链合作。龙头企业和农民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增信作用。

4,金融机构自身要开展跨业的合作。银行做银行的扶贫,保险做保险的扶贫。比如说,银行+保险的方式。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农产品(9.12 -0.11%,买入)风险得到保障的话,金融信贷的风险是否也得到对应保障?同时,农业的重点是人,如果有人得了病,可能对家庭影响非常大,那人身保险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银行资金可以批发给村镇银行等毛细血管机构,让这些密切接触农民的小型金融机构有更大发挥空间。

5,互联网合作。新型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和服务不断涌现,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等风险。

6,社会组织合作。一些社会机构募集资金在一些地方做扶贫试点。只要有正当途径,捐款是公开透明的,捐款就有可能。还有一些制度保证,如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7,新技术等,如光伏等,通过和产业结合,扶贫资源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整合。

【银行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自精准扶贫贷款工作启动以来,县域基层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有关政策,紧紧围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对接,努力开展扶贫贷款摸底调查工作,并充分利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使信贷资金进入精准扶贫领域取得零的突破。

一、基层行扶贫贷款目前主要做法

(一)加强合作,银政共推。始终把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必须承担的责任义务来抓,指定专职部门主动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和扶贫和移民局、财政局、人行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透彻掌握了当地政府金融精准扶贫产业贷款的政策架构、运作模式以及操作流程,并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做到扶贫贷款政策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为全面掌握贫困村的基本情况,首先对政府公布的贫困村名单进行详细排摸,迈准扶贫攻坚第一道“门槛”,安排客户经理定期进村入户对贫困对象开展摸底调查工作,通过与乡、村干部以及农户交流了解该村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并对贫困户家庭进行调查核实,看劳动力和生产力,问情况听想法,找“贫”根,识“困”源,准确掌握贫困信息,同时对各贫困村农户、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调查档案,为进一步贷款扶持提供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无缝对接、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三)精心准入,积极扶持。通过对建档的贫困村进行筛选,把班子团结、发展意识和工作能力均较为突出的村委,列为扶贫贷款拟投放对象,再针对已实现土地流转全覆盖,产业种植形成规模并已成立符合要求的惠农专业合作社,着手进行调查,最后与其“认门结亲”,为社成员发放扶贫贷款,真正让扶贫资金最大限度的惠之于民。

二、影响扶贫贷款业务发展的原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不规范。从目前扶贫贷款发放的形式看,主要是贫困户以贷入股的形式由各贫困村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进行经营,然而,一是产业优势不明显。许多村委仍然是简单由全村原有传统种粮户合并组建一个种粮合作社,社员基本包括村委全部农户,产业无优势且贫困户达不到要求比例;二是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开业资料不齐全,如有的仅有营业执照,无工商部门备案的社员名单及章程等资,还有的表现在采购、销售以及账务处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

(二)贷款风险补偿金比例过低。地方政府在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时,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贴息等,但往往补偿比例很低,有的甚至最高补偿不超过20%,而要求银行投放额度却是1:8的比例进行投放。由于扶贫贷款发放对象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其中不乏老弱病残户、低保户等,一旦合作社经营不善出现还款困难,在没有其他担保的情况下,能依靠还款的只有风险补偿金。扶贫贷款风险的客观性、多重性、政策性的存在,加上这种风险补偿比例过低,也势必让贷款风险责任人难以全力推广。

(三)扶贫贷款的收益较为低效

扶贫贷款的利率根据相关规定,必须低于其他类贷款,至少同要金额的贷款收益必定低于其他的贷款收益,再加上扶贫贷款主要投向都是农业,而农业本身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当前贫困地区三农的低效性。在目前银行讲究综合回报率的当下,扶贫贷款的回报率明显不能满足银行的需求。为此,必然降低了银行大力发展扶贫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贷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放开扶贫贷款支持选择。通过政府下发文件形式将扶贫贷款支持范围扩大到全县各个贫困村或贫困户,由银行自主对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金融扶贫的责任片区,从而增加银行对扶贫农户的选择机率。

(二)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打通银行与政府扶贫部门以及贫困农户的合作渠道,对村委已组建或将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注册成立、成员选择、经营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力求专业合作社各项工作规范达标。

(三)建议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由县财政全部兜底,开展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即针对居住在服务辖区内且在扶贫办建档立卡的常住一般贫困户和扶贫低保户,基于其社会诚信度、信用记录、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力技能、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等情况,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向其发放的信用贷款,并由财政全额贴息,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模式,按照“自愿申请、严格审批、到期归还、政府贴息”的原则,不以贫困户的资产、收入作为授信的主要依据,而是考虑贫困户的诚信情况、劳动力和技能等,这样将大大降低贷款条件,切实解决农村贫困户的资金难题。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