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荐读】

思而思学网 2024-01-22 09:55:36

搞好精准扶贫,必须全面动员,凝聚合力,这除了要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下面是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快来围观吧。

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篇一】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精准扶贫是缩小贫富差距、补齐发展短板、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务实之举。打赢新时期扶贫攻坚战,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眼下,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定向偏差,引发了一系列需要高度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出现了精准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机制作用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立足“精准”二字,科学研判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特征、新瓶颈、新症结,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有效处理好精准扶贫过程中影响全局的若干重要关系,保障精准扶贫战略顺利推进。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准精准扶贫的三大发力点。

构建多维识贫体系

精准识别贫困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识别贫困,正确地识别出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在这一过程中,要总结全国各地在精准扶贫中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的经验,探索符合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实际且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贫困识别方法,构建完善的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为精准识贫进而精准扶贫奠定基础。构建多维识贫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一是规范“识贫”和“定贫”的程序。各级扶贫开发主管单位应将扶贫对象识别和确定管理机制建立起来,构建全国扶贫信息开发系统,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应遵循“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采用群众评议、实地调查等方式,确定贫困人员和贫困地区,并建档立卡,使信息真实完善。二是将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提高村级班子素质,保障“识贫”的公开和公平。三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各地区制定相应的贫困筛选标准,使对贫困的识别更为精确,真正做到扶真贫。四是对扶贫开发实行动态管理,将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起来。

创新投入机制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精准扶贫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扶贫资源投入结构与方式的影响,换言之,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成效。所以创新投入机制,提高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势在必行。一是统筹规划,合理调配扶贫资源。既要将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及闲散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又不忘吸收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并进行统筹规划,使扶贫资源更为充足,同时将扶贫对象与扶贫资源紧密对接,对需求量较大且具有良好帮扶效果的资源应当重点进行统筹并优先予以安排。二是将合理的资金整合机制建立起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通过统筹扶持等措施,同时实施政策叠加,提高扶贫资源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四是将性质不同、来源不一和形式多样的扶贫资源集中起来投入扶贫项目中,对多源综合性贫困问题有效地加以解决。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形成精准扶贫合力

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与贫困人口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精准扶贫的实施,一方面要重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扶贫开发取得更大的成效。当前,在精准扶贫中市场机制作用并不明显。比如,我国贫困地区比较少存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因而扶贫项目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其强有力的依靠,贫困人群或是贫困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难以打开销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精准扶贫中用好市场机制,乃题中应有之义。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关键在于从市场中获得动力与活力,在对扶贫资源进行聚集、整合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中积极将市场主体引入其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充满活力,从而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不断提高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使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如可考虑在贫困地区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起来,以此来聚集各种扶贫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扶贫资源,使扶贫资源合理地流动。二是将市场主体引入扶贫项目立项和实施等环节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众多的社会组织等积极投入扶贫当中。对于这些企业、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人参与扶贫,可考虑本着自愿的原则、采用包干等方式来进行。三是增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培养其利用市场机制加大扶贫力度的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干部精准扶贫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问题。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未达到彻底解决的效果。针对这一历史难题,基于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并将精准扶贫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要实现精准扶贫,人才是关键

2017年2月,《*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决定》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和一系列精准扶贫方略。要实现精准扶贫,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 “精准”人才队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决定》是关于扶贫攻坚的政策导向,人才培养只有遵从这一政策导向,围绕扶贫攻坚的战略需求,才能培养出“精准的人才”,进而实现扶贫攻坚的精准目的。

首先,要界定扶贫人才是什么。扶贫人才是指在《决定》总体要求下能够在特定贫困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推动扶贫工作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明确扶贫人才的范围。从扶贫人才来源视角划分,可以说贫困地区内部人才培养是推动扶贫工作的基础,包括贫困地区高层次毕业生的培养、核心农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劳动力人口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贫困地区外部扶贫人才引进是加快扶贫工作的助推器,包括政府、高校等指派的专业技术型、复合管理型人才的指派与培养、致力于贫困地区发展建设的投资经营型人才引进与培养。最后,要抓准扶贫人才的需求特征。从目前贫困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工作来看,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及数字农业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模大、培养周期长、易流失;贫困地区对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复杂多样化;贫困地区对农村通讯、物流、电商等实用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深入了解农村文化特征、能够引领贫困地区民众走出文化沙漠的扶贫人才稀缺。

贫困地区扶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流失严重。第一,贫困地区不重视本地区扶贫人才培养。目前不仅经济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发展,而且贫困地区自身培养的高层次毕业生认为留在当地工作没有前途,缺乏自信,缺乏内在动力。地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大而全”,缺乏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征对扶贫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贫困地区优质资源集聚力相对较弱,自身培养扶贫人才流失严重,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自身扶贫人才骨干队伍梯队建设机制。贫困地区高校高层次毕业生培养存在自我脱贫、独立脱贫教育理念缺失,优质扶贫人才毕业即流失等问题,形成扶贫人才培养投入大??人才流失??加剧贫困的恶性循环。第二,贫困地区农村干部培养缺乏正向激励机制。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素质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条件,他们熟悉贫困地区风俗人情、资源禀赋及交通道路等状况,但是贫困地区部分农村干部工作定位不准,只求稳定不重视脱贫能力、发展能力培养,关注外来扶贫资金程度远远高于关注本地发展建设程度,扶贫缺乏成功榜样的正面激励。第三,扶贫地区适龄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困难。贫困地区劳动力缺乏高层次技能、因地制宜致富创业能力,加之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的相对缺失,造成当地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素质提升困难。

贫困地区外部扶贫人才缺乏长期坚守的内在动力与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一方面是政府等部门指定的扶贫人才的培养是基于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而进行,缺乏针对性。对扶贫人才的扶贫观念培养不够,扶贫人才内在激励不足,短期应付心理普遍,外部扶贫人才缺乏“下得去、蹲得住、帮得实”的驱动机制。另一方面是投资经营型扶贫人才虽然有技术、资金及设备等方面优势,但缺乏与贫困地区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贫困地区领导干部对外部扶贫人才融入当地发展建设方面缺乏引导,导致对土地、矿产资源等进行掠夺性经营,不仅不能扶贫,反而会激化矛盾。对外来扶贫人才参与扶贫的共赢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内外互动、相辅相成的扶贫共同体。

扶贫人才流失预警制约机制不健全。扶贫人才的培养本来就投入大、见效慢,扶贫人才的流失加剧了扶贫人才管理的复杂性。扶贫人才流动也符合人才流动的普遍规律,即人才朝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大中城市流动。但扶贫人才大量流失不仅对扶贫工作不利,更是对扶贫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发挥造成限制。要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并及时对关键扶贫人才的流失进行预警和约束,做到利用扶贫制度吸引扶贫人才、扶贫环境改变扶贫人才心理、扶贫成果激励扶贫人才。

基于精准扶贫政策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要构建满足扶贫工作需求特征的人才培养约束机制。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持久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扶贫人才培养的艰巨性。无论是贫困地区内部人才培养还是外部扶贫人才引进,首先需要从培养其长期坚守、合作共赢、扎根基层的扶贫理念着手,打造扶贫人才团队。其次是培养其开展推动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及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在扶贫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尊重。最后是从情感、利益、制度的三维视角对扶贫人才进行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必要约束,形成有效的扶贫人才流失制约机制。“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啃下扶贫这个硬骨头,应当转变思路,重视扶贫人才自身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制定和实施相互促进的长效培养约束机制,让扶贫人才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共同体现,让扶贫人才的个人利益与扶贫地区社会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要构建驱动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扶贫攻坚是一场使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整体脱贫的持久战役,在这场持久战役中需要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扶贫人才,需要不断汲取前人扶贫经验、精准掌握扶贫需求、创新扶贫思路、开拓扶贫工作新举措。在扶贫工作开展中要针对扶贫人才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硬件制约做到充分保障,形成对扶贫工作的有利支撑。对于扶贫人才遇到的怀才不遇、用人失当、潜在流失等软性障碍,要给予信仰精神引导、工作方法培训、心理疏导沟通、荣誉表彰激励等正向激励,保障扶贫人才心理有信仰、工作有措施、扶贫有成效。

要构建具备信息动态跟踪的扶贫人才培养监督反馈机制。对于扶贫人才管理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让基层需要的扶贫人才下得去、干得好。另一方面,要加强扶贫人才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增强针对性,避免应付任务、走走过场、虚造声势等现象发生。构建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扶贫人才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利用、教育培训及文化建设等具体推动作用的信息系统,对扶贫人才做到人人有档案、人人有跟踪、人人有进展。监督反馈要做到及时有效,发现扶贫人才培养盲区、工作难点及流失原因,充分利用监督反馈信息指导推动扶贫工作攻坚破难,促使扶贫人才与贫困地区共同发展、利益共享、实现双赢。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