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信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信阳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信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地方方言
河南话,又称豫语,属汉语中原官话的一支。河南话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在河南省周边地区,如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和湖南省长沙市周边地区等地也有河南话使用者。河南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语法中的句法结构在广大县市中表现相当一致,只是词法方面稍有不同。
饮食文化
河南人口味咸鲜味厚、习惯以面食为主食,副食主要有肉、蛋、蔬菜三类。主食面制品、面条有炸酱面、冷面捞面、汤面、拉面等、面食有火烧、馒头、烙摸等,一日三餐,早餐喜食稀饭和油条。民间菜呈现出既重实在丰富、又重花样和味道的豫菜特征,风味饮食如“洛阳水席”、“开封小吃”等,另外河南回族的人口较多,居住也相对集中,饮食风俗,特别是在肉食的选择上,仍保留本民族独特习俗。
河南名吃:红烧黄河鲤鱼,糖醋软熘鱼焙面,扒广肚,汴京烤鸭,炸八块,大葱烧海参,炸紫酥肉,煎扒青鱼头尾等。
传统节日
河南省各城市的重大传统节日还是以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为主,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各城市的传统节日都保留了各自的习俗文化。此外在河南一年四季都有展现河南地方文化特色的各种节庆活动,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郑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节会和演艺节目闻名海内外。
嫁娶文化
河南民间婚姻惯制和习俗是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婚姻形式结婚年龄到择偶、定亲、结婚都深受古婚嫁“六礼”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包买卖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实行男女平等、男女结婚自由等,婚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年代以来的婚姻习俗既有传统婚俗的延续,又有现代文化的特色。
河南传统结婚习俗:择偶、订婚(允书、传大启)、婚礼(选择婚期、向嫁女送礼、抬嫁妆、布新房、迎娶礼、拜堂、坐帐礼、设宴、闹洞房、回门)
生活禁忌
禁忌或忌讳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如在河南的饮食禁忌中孕妇不准吃鸭肉以防小儿手指脚趾相连,不准吃鳖肉以防小儿身上出现斑纹或挺脯子;春节期间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做生意的人,店铺铺经营中,不许人坐在店铺的门槛上等。
服饰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人已学会自制骨针从事简单的缝纫。商周时代,冠服制建立,开始了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服饰制度。这种冠服制直到清朝建立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其显著的特点是长袍马褂、剃发留辫。在辛亥革命以后,剪发易服成了革命的象征。此时河南民间着装在服饰改革大潮的影响下,既有继承传统,承袭清制的着装,又有仿效西服,自裁自制的新服,呈现了一种古今交映、新旧混杂的服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服饰从用料到样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大量的机制服装为人们所接受,手工缝制的衣服日益减少。
丧葬礼俗
河南民间历来遵从古代“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原则,十分重视丧葬礼仪,自古就把对死者的处理当作庄严的大事进行。从许多出土考察的古聚落遗址可知,至少在两万年以前就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葬仪了,至周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礼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积极倡导丧葬改革,摈除了旧葬礼中大量的封建迷信成份和繁缛、奢靡之风。60年代以来,在城镇大力推行科学文明的火葬方法和礼仪,在尚未实行火葬的地方民间提倡简约、俭朴办丧事。河南民间丧葬礼俗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80年代以来,乡村中虽又有一些铺张浪的现象,但新的丧葬礼俗,尤其是火葬礼仪正在民间渐成风俗。
传统戏剧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剧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作为河南第二大剧种,除河南外,还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
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汉族曲艺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得名。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调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后又加入板腔体,成为板腔体与曲牌体合一的独特剧种。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和艺术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价值。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其他著名传统戏剧:宛梆、怀梆、大平调、柳子戏、大弦戏、太康道情戏、光山花鼓戏、罗卷戏、二股弦、淮调、落腔、南乐目连戏、罗山皮影戏、桐柏皮影戏、三弦书等。
民间文学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盘古神话
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盘古神话群主要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及惩恶扬善、恩泽子孙的神话等,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世界毁灭、滚磨成亲、繁衍人类、体化万物等,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盘古神话和当地的山川地理、自然气候、村落建筑、风俗习惯相联系,流传覆盖面大,体现出充分的完整性和独特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其他著名民间文学:董永传说、木兰传说、邵原神话群、老子传说、河图洛书传说、杞人忧天传说等。
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广泛流传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各县区,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为主。作为中国汉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阳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同步。信阳民歌题材广泛,将历代的社会生活内容都涵盖在内,风格鲜明,影响深远。其曲式、调式丰富多样,旋律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宫、商、角、徵、羽各调均备。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1606),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豫北地区独有的鼓、铙、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州大鼓风格粗犷,气势恢宏,队形多变,地域特色浓郁,它以其特有的“声形结合”表演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体现了中原农民对社会的独特认知和感受,表现出他们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精神状态。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其他著名传统音乐:唢呐艺术、板头曲、信阳民歌、西坪民歌、黄河号子、中州筝派、超化吹歌、锣鼓大铜器、大相国寺梵乐。
传统舞蹈
麒麟舞
河北省黄骅市的麒麟舞凭借不同凡响的高大艺术造型和惊、险、奇的高难度杂技动作征服观众,带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展示出慷慨激昂的燕赵地方特色。河南省兰考县的麒麟舞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内容和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官会响锣
官会响锣是一种以铜锣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在河南省项城市流传甚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官会响锣以锣为道具,组成各种造型,时打时舞,变化微妙,达到了亦似亦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独具豫东风情的官会响锣表演以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风格和蓬勃向上的气势征服观众,处处体现出中原文化豪迈奔放的特性,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其他著名传统舞蹈:火龙舞、小相狮舞、槐店文狮子、高抬火轿、睢县麒麟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耍老虎、跑帷子等。
传统曲艺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
南阳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三弦铰子书”,流传于晋东南的沁县、武乡、沁源、襄垣,晋中的左权、榆社,晋南的安泽、浮山等地和河南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其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大致可分为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整个唱腔体系又分三个流派,中路唱法以平弦弹唱为特点,西路唱法以低调唱工为特点,东路唱法以高弦唱工为特点,具有豫南民歌风味。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大调曲子演出时采用坐唱方式,有演唱者自弹自唱的情形,但一般状况下都是演唱者与伴奏者围坐一起,手执手板,击节而歌。演唱中出现伴唱时,往往一唱众和,听众也可顺口帮腔,演出现场充满激情,气氛十分热烈。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体育游艺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而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少林功夫达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少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呈现方式。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苌家拳
苌家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少林、太极并列传统武术实践形式。苌家拳具有练气之术,极尽纵横开合之妙,其套路有拳、棒、剑、刀、枪、鞭、镰、弹(弓)等数十种,皆以图籍形式传世,有图有批,注解详明。苌家拳传人师承明晰,传承有序,理论资料和拳谱资料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对挖掘整理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庄杂技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东北庄杂技形成于元末明初,在该村传承已有五百多年,主要有刘姓、乔姓、李姓三个演出群体。东北庄杂技演出各具特色,形成众多流派,其总体特点是乡土气息浓郁,其中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乔家班节目广泛吸取中华武术和民间技艺精华,将武功、气功、跑马、变戏法和带彩绝技等融入杂技,遍游中原,颇有影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等。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其他著名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月山八极拳、撂石锁等。
传统美术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汴绣长于绣制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技艺精巧细腻,色彩古朴典雅,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灵宝剪纸
河南省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汇处,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一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灵宝剪纸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的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灵宝剪纸自然形成了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滑县木版年画
滑县木版年画是流传于河南省滑县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滑县木版年画有族谱、中堂、对联等百余种表现形式,多以历史典故、传说故事、吉祥图案等传统内容为题材。它采用上等梨木板材雕版,印制工序细致繁复,画面构图均衡匀称,造型夸张简括,形象饱满敦实,线条刚劲有力,色彩明艳鲜亮,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普遍具有的粗犷豪放品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其他著名传统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卢氏剪纸、辉县剪纸、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洛阳宫灯、方城石猴、镇平玉雕、麦秆剪贴等。
二、信阳的简介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人口887.92万人,辖8县2区及6个管理区、开发区。信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被誉为“中原侨乡”。信阳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商周、春秋、战国以来,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现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子路问津、亡羊补牢、优孟衣冠、司马光砸缸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源地,出土了新中国第一套最完整的战国编钟,用它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太空,有孙叔敖、黄歇、费祎、魏延、陈元光、马祖常、何景明、宋士杰、周祖培等信阳籍历史名人,有信阳民歌、皮影戏、花鼓戏、大鼓书、彩绘泥塑、剪纸等大别山民俗风情。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走向全国胜利的战略转折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尤太忠等69位开国将军,留下了709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有30多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铸就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内涵的大别山精神。
信阳是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信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信阳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辖区内5个县区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县、浉河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县、光山县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28%,高于全国、全省近20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PM2.5和优良天数为全省第一;拥有大中小水库1116座;境内有2031种野生动物和2726种高等植物。全市共有A级景区52家,其中4A级景区14家。云中公园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园”之美称;豫南明珠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中原第一湖”之美誉;出山店水库是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坝”,信阳是全国少有的中心城区附近拥有两座大型水库的城市。
信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信阳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3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武汉、合肥三个省会城市,是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和京广高铁,京港澳、大广、淮固、沪陕、淮信五条高速,G106、G107、G220、G230、G312、G328六条国道在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普通公路实现“县县有国道、乡乡通干线、村村通硬化路。”淮河淮滨、固始港航运可通江达海。明港机场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昆明、杭州、成都、海口等17座城市。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凸显,形成了覆盖城乡、内联外通、层次分明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信阳是物产丰富的资源宝地。信阳是中国毛尖之都,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1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1.08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前三位。信阳是河南传统餐饮历史文化名城、河南茶筵之乡,信阳菜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以鲜、香、爽、醇、中的独特味道遍布16省56市,目前已推出60道省市地方标准“信阳菜”,在全国认定挂牌180家品牌示范店,品牌价值超300亿元。信阳盛产水稻、小麦、油茶、板栗、银杏、红黄麻等作物,粮食产量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信阳矿产资源丰富,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珍珠岩资源储量1亿吨;膨润土资源储量5.1亿吨;萤石资源储量188.6万吨;钼矿资源储量105.89万吨。
信阳是前景广阔的希望之城。信阳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点支持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05.68亿元,进入全国前100名;粮食总产量114.9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4.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个、3.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三大需求稳中提质。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民间投资增长3.6%,工业投资增长9.0%;电子商务交易额、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增长15.6%、89%;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4.3%。质量效益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80.53亿元,与上年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35亿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84.01亿元,增长0.2%;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5%,工业税收增长4.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4%,高技术产业增长11.1%,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0.9%,高成长制造业增长0.5%,高载能行业增长2.1%;全域旅游蓬勃发展,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125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2.24亿元,对比2019年,游客接待量恢复103.4%,收入恢复62.08%;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61元,比上年增长4.5%。
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信阳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2019年9月,视察河南首站就来到信阳,提出了“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大要求,为信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赋予了重大责任、带来了重大机遇。2020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6月专门召开加快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老区信阳迈入了历史上最有利的发展时期。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强市、一个家园”目标,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不断书写加快老区振兴发展、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