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思而思学网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茂名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茂名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茂名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茂名的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在纸艺上兼容并蓄南北纸艺风格的特点,注重明暗与疏密的对比关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茂名的剪纸艺术家许煦创作的六米长卷《红楼佳境图》,曾获得国家民家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高州木偶戏,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而来,属于杖头木偶,质朴粗犷。其制作精细讲究,表演生动活泼,代表着茂名木偶表演艺术成就的巅峰。一般分为小班(单人表演)、中班(4~5人表演)以及大班(专业剧团)。

高州缅茄雕,源自于明朝嘉靖年间,宠臣太仆正卿高州西岸人李邦直,告老还乡时所带回皇上赐品缅茄两颗,成功栽育一颗,视为稀世之物。其果实可雕刻图章和花卉动物,是国宾礼物名品。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有艺术、工艺、经济价值。

高州角雕,源于清代末期,盛于20世纪60年代,从高州传至茂名市、广西北海市。以牛、羊角为原材料,以虾、蟹、鹰为主创对象,集观赏、工艺于一体。代表作品《草虾》1974年参加维也纳世界年度博览会,1983年作为工艺珍品入藏北京博物馆。

高州木刻版画,其木刻质朴细腻,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单色与套色之分。明朝已有民间艺人刻印纸墨年画,民国初期有作者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解放后逐步推广普及。代表作有《满山红》《竹乡流翠》《添花》《机耕路上》等。具有审美功能和艺术及民俗的研究价值。

高州山歌,源起明朝万历年间,遍及高州乡镇。用高州白话(俚语)传唱,七言四句韵文体,以“羽调”613三音组成调式,旋律优美,语言生动活泼。高州山歌的传唱,对研究山歌艺术的发展和民俗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信宜竹编,始于清代,兴盛于改革开放,遍及信宜市。原单一竹编,现混合竹藤、竹木、竹芒、藤铁、竹铁编织并系列化。因材料天然稳占欧洲、北美市场,近年开拓了日本、澳洲、南非等市场,为信宜一大支柱产业。

信宜玉雕,20世纪50年代兴起,80年代后逐渐兴盛。以广东四大名石之一“南玉”为原材料,产品为装饰品和日用品,获多项国家、国际奖。1984年制成3.88米高的世界第一巨塔慈云塔,1997年承制省政府贺香港回归大型玉雕“一帆风顺”。

舞高脚狮,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正月、年例及喜庆活动时表演。狮子是广东狮子舞中的独一形式,其小巧玲珑,头尾用木杆支撑,由两人操作表演,在持彩球杆人的引领下起舞,甚为壮观!

十番锣鼓,又称锣鼓班,因10人演奏而得名。清朝光绪年间盛行于今茂名市茂南区。锣鼓班的乐器有鼓、锣、钹、喉管、弦乐等。演奏的曲牌有十三支、贺寿、太逆子、封相等。逢春节、元宵和庆典活动游行演奏。

“十八学士”原名《风云会》,源于唐代,本是唐代宫廷乐曲。唐太宗派李白和藩,朝中十八位学士以礼乐送行,后李白和藩胜利归来不愿在朝廷做官而返瀛州,十八学士又以礼乐送行,后人称为《十八学士》。化州长岐犀湾村祖先在瀛州得以真传,移民化州时带入。流传于化州市犀湾、双牌村。主要用于庆典和交流,具有娱乐和增强凝聚力的功能,对艺术和民俗学的研究作用。

化州粤剧,俗称“大戏”,为化州传统的剧种,历来城、乡人民所喜爱。清代中叶开始传入本市。清末和民国,市区及南安、杨梅、南盛等大圩镇都组建有业余或职业粤剧班,每于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或农闲进演出。除本地粤剧班上演外,城、乡还不时集资聘请省、港的专业粤剧名班到来演出。当省港粤剧名班上演时,往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观看。其时演粤剧名班在广场搭戏楼公演,分日戏和夜戏,日戏约从下午2时演至晚上8时,夜戏人晚上8时演至第二天黎明。演出多为传统的剧目。如《六月飞霜》(窦娥冤)、《白蛇传》、《陈世美不认妻》等。

跳禾楼,为纪念歌仙“刘三妹”而表演,用稻草搭楼起舞而得名。源于清初,流传于化州那务、播扬等地。夏播结束后表演,反映仙、人共同战胜灾难保丰收,追求纯真爱情的良好愿望。

跳花棚,是傩舞的一种。明朝末期由姚氏七世祖(姚姓第七代)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流传于化州石湾街道办事处中火嶂村委会长尾公村。表演有固定“科本”,表现农事耕耘及祈求驱邪求安等。表现了当地人的信仰和崇拜,具有传播知识和娱乐的功能,研究社会生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作用。

信宜十八飘色,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在镇隆镇大街小巷都会举行的飘色巡游,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春牛舞,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西北地区。春节、元宵期间表演,表达问候和祝福。4~5人表演,其中2人扮春牛。内容有养牛耕作、处事做人等。

鳌鱼舞,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树仔镇。一般在春节期间挨家逐户表演。鳌鱼由成年男性擎舞,鱼虾由男童戴舞,蚌由女童舞之。表现鳌鱼带领鱼群游戏、觅食及与海怪作战的情景,表示奋发操胜之意。

傀仔戏,据说源于四川的扁担木偶和福建省闽南漳海一带的傀儡戏,至今已400多年历史,遍及茂名乡镇。表演者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拉、弹唱。一担衣箱容全套道具,一张方桌即舞台。

双凤舞,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春节前后表演。由一对凤凰带领一群鸟起舞。凤凰由成年男性扮演,群鸟由童子扮演,表现人们祈望风调雨顺和向往追求美好生活。

文化艺术,源于生活,茂名传统民俗文艺,源远流长。

二、茂名的简介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南海之滨,广东省西南部,背靠祖国大西南。辖茂南区、电白区,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设茂名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茂名水东湾新城三个经济功能区。全市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11427.6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茂名市常住人口为6174050人。

茂名地处粤西中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级经济区的交会处。茂名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粤西综合性枢纽城市和沿海重要的港口;构建以东西滨海发展轴,南北中央发展轴,“双中心四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茂名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位居粤东西北前列;资源丰富,是广东省农业总产值最高的地级市。

茂名是一座全地形特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滨海旅游的“六点一线”、冼夫人文化旅游、美丽乡村风情游、山地运动休闲游等特色旅游板块。茂名是“高凉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和传承地。明清时期,高州府(今茂名地区)是粤西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茂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月饼名城”、“广东月饼名都”。202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1年茂名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698.10亿元,同比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4.5%。

三、茂名传统文化相关文章分享

湛江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江门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佛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汕头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珠海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深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韶关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广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广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娄底的传统文化有哪些(附传统习俗和元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