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达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达州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达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石桥烧火龙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石桥烧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全镇老少烧火龙。
元九登高
有关达州元九登高节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为纪念元稹。据史籍记载: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期间,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通州民众拥戴。元和十三年,他离开通州赴新任时,民众依恋,如失亲人,纷纷为他送行。当他坐的船顺州河而下,被山脉挡住的时候,民众又纷纷登上翠屏山、凤凰山顶,站在最高处,向他挥手道别。元稹在家排行第九,呼元九,他又恰逢元月初九离开通州,为了纪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沿袭至今。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
每年正月初九,达州数十万人倾巢出动,登高踏青,嬉戏山间,日暮尽兴而归。
2006年,“元九登高节”被定为“市节”,2008年列为“四川十大名节”;2009年,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罗文、王家、长坝、丝罗、黄钟、竹峪,上通长安、下达成都的古道。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并自发传承至今。
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
安仁板凳龙
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安仁板凳龙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在其上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苞谷壳等几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
2006年,以安仁板凳龙为原型,精心改编后的节目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刘氏竹编工艺
竹编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渠县竹编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30余个奖项。2007年,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二、达州的简介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辖4县2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0万,是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享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历为州、郡、府、县所在地,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建城史。达州曾是4000多年前古巴人繁衍生息的沃土,媲美三星堆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见证了远古巴人文明的辉煌历史。达州汉阙存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汉阙群。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8万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为国捐躯,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50多位共和国将军。
达州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达州地处中国版图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圆心城,是成渝、关中-天水、大武汉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历为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达州是全国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城市和四川12个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十字”铁路公路交通网的节点城市,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车站,达州机场直航北上广深等6大城市,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构建。
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达州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境内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28种,其中,天然气资源总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000亿立方米,年外输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净化附产硫磺4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达州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调出大市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是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
达州产业完备,发展迅速。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电、食品、医药、纺织、商贸、物流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全市“1+7”产业园区加速发展,达州经开区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称号,宣汉、大竹被列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
达州山川秀美,生态宜人。达州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境内森林覆盖率41.5%,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00天以上。达州自然、人文景观异彩纷呈,被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为“西南奇胜”,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近年来,达州大力实施城市拓展、交通畅通和环境治理三大工程,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达州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达州先后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受惠于秦巴山片区连片扶贫攻坚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达州市委、市政府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践行“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的城市精神,扎实推进“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着力开展“五个年”活动,朝着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目标奋力迈进。
让达州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达州!中国达州,一座更加文明开放、繁荣幸福、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您的到来!
历史沿革
达州市古属巴国,东汉置巴西郡,梁置万州东关郡,西魏改万州为通州,北宋改通州为达州,清嘉庆时改达州为绥定府。1950年,设达县专区,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属川北行署区;设大竹专区,辖大竹、梁平、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属川东行署区。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广安、梁平分别划归涪陵、南充、万县专区。达县专区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1993年,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管辖。1999年,撤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原县级达川市改设通川区。2013年撤达县改设达川区。
行政区划
达州市辖4县2区1市,即: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全市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6个镇、201个乡、2760个行政村、458个社区,全市总人口688.13万人,农业人口543.92万人。其中,通川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9镇10乡,总人口59.78万人;达川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18镇36乡,总人口121.21万人。宣汉县辖21镇33乡,总人口132.26万人;万源市辖12镇40乡,总人口60.08万人;开江县辖10镇10乡,总人口60.56万人;大竹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21镇27乡,总人口112.29万人;渠县辖15镇45乡,总人口141.95万人。
地理气候
达州市地处大巴山南麓,跨东经106°39′45″―108°32′11″,北纬30°19′40″―32°20′15″,东西绵延177.5公里,南北长223.8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大,最高处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458米,最低处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横亘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山地占70.7%,丘陵占28.1%,平坝占1.2%。境内主要河流4条(州河、巴河、渠江、任河),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入嘉陵江于重庆汇入长江;任河自东向西流入汉江,为汉江源头,于武汉汇入长江。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至1000米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度至17.6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