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过年有哪些习俗,宝鸡新年风俗整理

思而思学网

“咚咚锵,过年呀,核桃枣儿都量下,杀个猪,宰个羊,白面馍馍大家尝……”这首当年父辈们欢喜吟唱的过年民谣如今恐怕鲜有人记起。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农历马年春节也就不远了。在生活物资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一些历经千百年锤炼积淀的年俗,已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年父辈们一起“忙”过或正在“忙”活的年俗,感受过年的喜庆与温暖。

5.jpg

■“小年”一过置办年货

“印象中的农村过年还是热闹讲究!”宝鸡市民朱先生说,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小孩开始盼新衣服,盼糖果点心,“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

年俗,就是过年的风俗。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我们身边的年俗也或多或少发生着变化。“在新旧两年交替之时进行庆祝是春节风俗的起源。”宝鸡民俗专家、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李福蔚说,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从炎帝时代的蜡祭傩舞祈年开始,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包含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的精髓,浓缩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追古溯今,辞旧迎新、祈祥纳福和追求团圆是春节传承永恒不变的主题。

“现如今,好多的年俗在西府农村还能见得到。”李福蔚说。

■辞旧迎新送灶神

“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两边摆下两盘果,中间献上一碟糖。”据介绍,西府年俗的辞旧迎新首先是送灶神,即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都要烙灶干粮作为祭品,祭奠灶王爷,送灶神。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进行卫生大扫除。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腊月三十贴对联。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中间的这段时间,人们会围绕过年做相关准备,如打扫房子、割肉买菜,办各种年货,蒸馍,请门神、买鞭炮、写对联等。

待“咬春日”(立春这一天)来到时,人们会买个萝卜来生吃,寓意生生不息,取迎新之意,也有的地方会做烙煎饼等食品来祭天迎春。

■祈祥纳福求平安

俗语:百节年为首。每至年末岁首的春节,人们总会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里仍能赐给丰收和好运。“以前讲收成,现在人们开始祈祝工作顺利,多多挣钱。”李福蔚说,祈祥纳福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的流露。

请神。小年后,人们开始买(写)对联,门神,请“家宅六神”,设龛祭祀。大年三十贴“神”祈祥。年三十下午祖坟上烧纸“请先人”。除夕,会在大门前、院中生一堆火,在上面跳来跳去,谓之“燎院”,燎去一年的秽气,祈祝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且火要烧得旺,要一直烧到拂晓。

迎新爆竹。大年三十零时,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辞旧岁。

破五。正月初五,有“赶穷五”之俗。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家中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垃圾也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到了破五这一天,可以清扫房屋,会在扫出来的尘土垃圾堆上点上香,放爆竹,称之为“扫穷土”。这一天,西府的一些人家也讲究中午吃搅团,取意补“穷窟窿”。

■初一热闹到十五

“从腊八‘吵年锣鼓’敲响以后年气越来越浓。”李福蔚说,人们都往家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开始置办年货,亲人团聚,忙的不亦乐乎。

团圆的习俗传承多年,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所以除夕饭又称为“团圆饭”,而熬年守岁则称之为“团坐”,“团圆”也是每年春节不变的主题。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据了解,西府川塬地区的年夜饭叫“抄盘子”,而山区则称之为“大糁汤”。“抄盘子”时,晚辈要给长辈敬酒、磕头,长辈则会拿出压岁钱。除夕熬年时,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大年初一第一顿饭要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意,一些人也会将硬币、红枣或是糖、花生仁等放入饺馅里“吃出”各种好运。

除夕全家团圆后,大年初一开始亲族拜年,新过门的媳妇由妯娌陪同拜年,谓之“认门”;初二“走亲戚”,给岳父母、娘舅拜年;初三轮到姑姨辈。正月初六开始送灯笼,长辈给晚辈“送灯笼”寓意“添丁增口”。如果外孙是头胎的,外婆、舅舅在送灯时还要加送小灯笼,称之为“垂头”。

正月初十到十五是游灯笼时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猜灯谜。正月十六晚“碰灯”,拿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忌讳游灯中途用嘴将灯火吹灭。

■民俗活动上找年味

“关中西府地区,传统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大年’结束。”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王渭清说,过去过年的隆重性是因为在特定经济情况下,过年时可缓解一年的紧张生产生活,同时带有宗族团圆、祭祖祭神祈福的文化内涵,还可以适当狂欢,吃点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所以小孩盼过年,条件不好的把过年叫“年关”,有“碎娃过年,大人过难”的说法。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一年四季吃穿都像过去的过年一样,人们对新年也渐失了新鲜感。以往全家齐动手的年夜饭改成了现在饭店里的“制式大餐”,超市里的“半成品”食材;信息化的社会,过年也简化快捷、与时俱进起来,开始电话、微信、QQ、视频拜年。

市民王女士说,在孩子眼中,过年的喜庆热闹更多的是可以放鞭炮、看烟花,还能收到厚厚的压岁钱,“传统的年俗很难体会到”。

一些民俗专家也建议,少一些“物化”,多一份亲情,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春节期间举办的民俗活动,找寻“年味”。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