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过年风俗有哪些?准确地说,家家风俗都不一样。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因为我们的父辈、还有爷爷辈、主要是曾爷爷辈十有八九不是上海人,而是浙江人、江苏人、河北人、福建人、香港人……上海的魅力也就在此,每个地方的人来到上海,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但后来又迁就邻居、亲戚、亲家不同的习惯,于是就成了家家有风俗的局面。
我的爷爷是宁波人,我的外公是河北人。所以我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大致会有这么几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1、放鞭炮。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看电视。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至少在我小时候,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我们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3、年夜饭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我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其他的风俗,传到我们这一代的真的是少得可怜,再往上一代问起来,他们就都是各自祖籍的风俗了,千变万化,没有总结的意义。但是曾经听过一个爱吹嘘自己见多识广的北方哥们在那说:“我们北方过年吃饺子,你们上海吃馄饨,真的很不一样!”我明确向他表示上海过年还真不吃馄饨。
上海过年就是这么可爱——各有各的过法,这才是正宗的上海年味。
大年夜,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在电视机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
蛋饺、肉圆、汤团、八宝饭……是八十年代时年夜饭桌上不可缺少的。
大年初五,大人小孩会穿上新衣服去逛庙会,庙会上大头娃娃的表演热闹非凡。
生活在老上海弄堂里的百姓们若是在过年时碰上小阳春,就会聚集在弄堂里搓麻将。
八十年代,春节的热度会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庙会上的巡游花车也是现在不常见的一道风景。
2005年,白莲泾的居民们提着大包小包走街串巷地去拜年。
左图:元宵节时,满街的大红灯笼透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右上:八十年代,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过年前总要开一场校园运动会。
右下:对于当年的孩子们来说,过年是一年之内伙食最丰盛时间,“狮子头”肉包子是他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