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莱芜民间进入腊月即可筹备过年,扫房舍、做新衣、置办柴米油盐和纸码香烛等。
小年:在农村腊月二十三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这天晚上要祭灶神。傍晚,各家均在“灶王爷”神像前供奉糖瓜,以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办年货、赶大集:杀猪宰羊 、蒸馍馍、摊煎饼、做豆腐、煮猪头肉这些是自家必办的,除此之外还要赶集买干果零食、烟花爆竹、春联窗花等等。虽然“赶大集”已经是城市人遥远的记忆,但是这是年味的重要一环。年画春联、猪肉、鸡肉、时蔬干货、水产海鲜、服装鞋帽……一些地道的莱芜土特产只有在农村大集上才有,价格还超实惠。
莱芜农村八大集
莱芜市城乡公交
城乡公交车目前已通达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票价每人3元。
K201莱城--颜庄--钢城、K202莱城--苗山--和庄、K203莱城--雪野--茶业、K204莱城--雪野--上游、K205 莱城--杨庄--寨里、K206莱城--寨里--大王庄、K207莱城--牛泉--圣井、K208莱城--羊里--寨里、K209 莱城--辛庄--一钢、K210(莱城--常庄--东邢)、K211莱城--铁车--裴家庄、K212莱城--苗山--杓山、K213莱城--里辛--黄庄、K214莱城--雪野环湖路--上游、K216 莱城--大王庄--王石门、K218 莱城--上游--房干、K219 莱城--羊里--九羊度假村
贴春联
又名桃符、门贴、对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另外粮屯贴“五谷丰登”条幅,迎墙壁贴倒“福”字等等。
贴“门神”
院门贴武门神,如秦琼、敬德,张飞、关羽等武将;堂屋的门上贴文门神,如加冠进禄、五子登科门神。
放爆竹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传说从前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请家堂
除夕莱芜地区要请家堂。家堂是指高约两米、宽约八九十公分记有家谱的卷轴图案画,有的是有牌位的木柜式神龛。摆好后点上三炷香,要恭恭敬敬地向灵牌作揖,之后把香插进祭桌最前端的香炉里,跪下来磕头,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节)。同时将一根棍子横档在屋门口,以避免其他野魂入内。供菜也是仪式的重要部分,都是自家做的,有精肉炒芹菜、炸藕合、炸香椿芽、猪肝、整鸡整鱼等,部分地区还要在各碗菜上面加点青绿的香菜叶。
送家堂:初一下午(或初二下午)。送家堂时将牌位收起,家里长辈各准备一刀纸,把牌位和纸一字摆开,用火柴点燃。等纸燃尽,长辈盛一大瓢饺子汤浇到烧纸前面,给祖先“饮马”。“饮马”之后,所有在场的人都要下跪磕三个响头,送祖先远去。
照庭:除夕晚饭前,家家在门口点燃一捆干草,谓之“照庭”,户户相连,蔚为壮观。同时焰火齐放,爆竹齐鸣,取庭院吉祥明亮之意。据说,这是为了给在外归来的家人照路,好让他们赶快回家。
除夕熬五更: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这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莱芜叫做“熬五更”。 发纸码 当除夕钟声响起的时候,会在家里摆上一个小方桌,上面摆上几样小菜,倒上白酒、茶水,点上三炷香,开始向神灵祈福,希望一家人新年平平安安。祈福完毕点燃一沓纸钱,纸钱燃尽,全家磕头,点响除夕夜的炮仗。 吃饺子 饺子在古时候被称作“馄饨"、“角子”、“银元宝”等。莱芜一带,群众包饺子一般是肉馅,个别信佛的吃素馅,也有的虽不信佛,但却取“素静”的含意,希望平平安安地过上一年,所以也有的人家吃素馅饺子。人们还喜欢在饺子里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果吃到糖,意味着生活过得更甜;吃到铜钱,意味着一年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可以长寿(因为花生又叫“长生果”,取其“长生”之意);吃到枣和栗子,则会“早立子”;菜也是调生菜,取“生财”的含意。
拜年:除夕是不允许随便拜年的。只有到了初一,本家人才可以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一大家族三四十口人,一起出入所有本家人家门的场面是极其宏大的。只有到了初二才可随便拜年,也才可以到出“五服”的(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或其他姓氏好友家串门拜年。不管初一还是初二,拜年的过程中,只要见到有祭桌的,所有人必须跪下来向祭桌上的灵位磕头。遇到好客的主人,他们还会陪着客人向着祭桌一起下跪磕头,以示敬意。 从初二、初三到正月十五,亲戚朋友携带礼品互相拜望。在莱芜,一般初二、初三是走新亲,即新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初三、初四走七姑八姨等远亲。初五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不能迟于初十之前。 正月十三相传为“阳公忌”,因“十三”与“失散”谐音,故这天无特殊情况不出远门、不走亲戚,没有婚丧嫁娶,不能动土、搬迁等,这是莱芜农村比较在意的一个风俗。因与宋朝名将杨继业有关,这天亦称“杨公忌”。
元宵节:元宵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以月圆寓意“团圆”。值此良辰美景,家家户户亲人团聚,一起放焰火、赏花灯、看杂耍、吃元宵,尽情欢乐。
元宵节当天,莱芜市各区及各乡镇都举办民俗表演活动。人们在料峭清风中踏月看灯,观赏长勺战鼓、花鼓锣子、扭秧歌、跑驴、抬芯子、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艺术表演,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莱芜民间艺术
花鼓锣子1899年,颜庄镇天和村的张奉祉老人在流传“莲花落”的基础上,自编词曲初步形成了花鼓锣子。一生、两旦、两丑;花鼓、铜锣、夹板、雨伞,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灵活多样,场面活跃。2006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勺战鼓源于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国曹刿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留下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长勺之战”的遗址,在今苗山镇东勺山、西勺山一带。而振奋军心的“长勺战鼓”据说是从莱芜官厂村的一个皮鼓作坊中制作出来的。在第11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长勺战鼓”震撼登场,让全国人民都领略了莱芜人民的豪迈。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其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剧目有《三定桩》、《红柳绿柳》、《好儿好女》、《推媳妇》、《儿行千里》等。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其唱腔刚柔相济,表演形式简而易懂,深得辛庄一带农民的喜爱和流传。农民导演韩克把一直俗称的“老婆调”改名为“蟠龙梆子”,蟠龙梆子剧团应运而生。该剧团2011年的农民贺岁片——《老头也疯狂》成功登上央视荧屏,让韩克和蟠龙梆子剧团家喻户晓。
此外,抬芯子、吹打乐、傀儡戏、磋地舞等等也都是莱芜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