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多篇】

思而思学网 2024-01-23 23:27:47

教育扶贫关键在于“扶志”。长期在贫困环境中生存,往往会对改变现状丧失信心和勇气。下面是思而学教育网小编收集的教师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1】

教育扶贫,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难点在精准施策。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城镇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现象同时存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依旧缺乏:

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据统计,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0.14万所,其中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88967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44.2%。这些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工作生活环境差,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资源缺乏,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显然,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低。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现有在岗教师绝大部分学历是通过在职函授、自学考试获得。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是转岗担任。由于很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加上培训经费短缺等,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资缺乏和教师水平不高成为导致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根据全国妇联于2014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大部分留守儿童位于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其比例高达70%以上。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隔代看护,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其品行、学业、安全和心理等问题令人担忧,需引起高度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教育扶贫过程应与“信息化”相结合。

首先,跨界协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政府、中小学、高校、企业通力合作,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虚实结合,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其次,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实施国家、省、县三级的“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成功跨越“数字鸿沟”,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最终实现“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的新局面。

第三,牵手共进,大力推进“三个牵手”计划。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施“城乡教师牵手”计划,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等,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互联互通,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依托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突破信息孤岛,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动态跟踪,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帮扶效率。

第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上,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幅提高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信息化生均拨款标准,建立通过信息化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政府为主的资源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与建设”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

第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建立中央、省、地(市)、县、学校良性衔接的协同推进机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生使用效率、设施维护情况、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构建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出台教育信息化评估细则,用以指导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推进。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构建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主体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监督机制,建立全方位后台监测系统和高效督导评价机制。

【教师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2】

当前,我省有47.4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这一群体的扶贫脱贫,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精准扶贫离不开教育扶贫,特别是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针对青少年进行职业教育扶贫,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扶持一个家庭”,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三种渠道,助力精准扶贫,帮助实现贫困家庭尽早脱贫。

实施校政合作

将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家庭的成员实现就业或创业需要一技之长,要有与当地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对应的技术技能。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和市县、乡镇政府的合作,将技术技能的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满足贫困人员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

实现一个地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需要区域产业的准确定位和发展壮大,为贫困人口创造增收的岗位和机会。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曾经是鲜为人知的偏远苗族村庄,当地群众收入很低。自从定位发展以苗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镇里对全村农民进行了专门的技能培训。如今,干净整洁的村落、优美秀丽的风景、淳朴热情的民风、美味可口的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农民笑了、乐了,腰包鼓了。

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不能只盯着校园里的学生,要将视野放宽到基层乡镇、村庄,通过现场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地培训。省属职业学校、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具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两种功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扶贫攻坚上,发挥更大效应。例如,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乡镇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民非常需要电商技能等知识的培训,职业教育可以积极介入此类培训。职业学校要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更深入的了解,积极开发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培养和培训全产业链条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

打造企业扶贫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企业通过与职业教育的携手,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当前,不少大型企业经常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公益慈善活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将这些零散的“公益慈善活动”打造成长效的扶贫机制。

一阵风,一阵雨,雨过地皮湿,这样的扶贫徒具形式。为避免企业扶贫陷入这种老路,各级政府需要把扶贫对象的大数据平台向社会公开,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到直接扶贫中来,增强扶贫力度,注重精准发力,拓宽合作领域,共促社会发展。

我省中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凸显了专业聚合的优势。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中职教育集团和企业集团全面对接,组建涉及更多专业的扶贫主题班级,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这样可以让贫困家庭的学子,一走出中职学校的大门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助力扶贫,关键在于找准企业需求与学校技能培训的结合点,需要发挥各方力量,做好统筹规划,学校应积极谋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部门也应当搭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各方共赢。

推动校校合作

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教育

数据显示,我国贫困子女中初中毕业生未升入高中的有50万人。具体到海南,每年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总和,和当年初中毕业生的人数相比较,却有着万余人的差距。这些学生去了哪里,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这些孩子没有学历,没有技能,他们中不少人很可能沦为“贫困人口”。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中职学校、初中学校的合作,避免中学生过早辍学,很有必要。笔者认为,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前关注,可让中职学校在初中学校尤其是初三,开设相关职业教育课程,让那些升入普通高中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毕业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技能。

同时,全省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周”、“实训基地开放日”系列主题活动,让初中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中职学校参观体验,认识职业技能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职学子是如何在中职学校实现人生增值的。

除了和初中学校的合作,优质中职学校与薄弱中职学校的合作,也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今年初,省教育厅组织6所省属中职学校对口帮扶8个民族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优质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将自身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云平台”、“同步课堂”,让在市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就读的贫困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有出彩的人生。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