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榆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起来榆林传统习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榆林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01、转九曲
风俗,非一时而就,它是一种传统的仪式,它是我们祖先在逐渐的生活中不断累积的历史遗留结晶。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成千上万,是对榆林转九曲最好的形容。有些人称之为“九曲黄河阵”,陕北人更习惯叫“转灯”,它是一个宏大的场面,更是一种集体的狂欢。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尚未吃毕,敞滩里的“九曲黄河阵”就摆开了阵势,夜幕四合,一轮明月朗照大地,期待已久的转九曲,才缓缓上场。人们手持高粱杆做成的灯杆,灯盘上沿围着纸粘的五色灯罩,在“九曲黄河阵”中穿梭。远远看去,色彩斑斓,煞是好看。值得一提的是,子洲、吴堡、绥德等地的转九曲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在九曲回廊中,人们用最原始的器具,最质朴的劳作,表达最虔诚的天意。“心”即神,“神”即心,心诚则灵。这也是榆林人真正的情怀,真正的乡愁,真正的接地气。
02、铁水打花
铁花飞溅,流星如瀑,梦幻绚烂……榆林“铁水打花”美丽壮观的场面,观赏过后无不摄人心魄。作为陕北地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铁水打花”不仅是米脂人民天才创作的典型代表之一,也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
“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榆林市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亦有祥和喜庆之意。它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夜幕降临,铁花霎时像金蛇飞舞,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落时又如火树银花,铁花飞溅,黑色的夜空中闪烁着点点金光,流星如瀑布倾泻而下,瞬间梦幻般的美丽震慑众人。点点火花,勾勒出一幅灿烂辉煌的画卷,留下了源于陕北的文化和历史,也留下了浓浓的乡韵。
03、鱼河府城隍庙会
乡村庙会,不仅是社会变革、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幅看不尽的民俗画。而在榆林,一年两度的鱼河府城隍庙会,将庙会文化融入民俗文化之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寄托着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景。
五光十色的仰合琉璃瓦,雕刻精细的飞禽走兽,烟雾缭绕的香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府”仪式,历史悠久,隆重有序,每年观者如云,游客及乡邻比肩接踵。出巡队伍所经之处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争先恐后目睹“城隍”风采,祈求驱除晦气,全家幸福安康。这也是榆林人记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
守护传统、融合创新,历久弥新,鱼河府城隍庙会,像一双温润的大手,撩起心底的乡愁,将榆林人从五湖四海拉回,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重逢。热闹的锣鼓敲起来,火红的爆竹响起来,穿上新衣去逛庙会……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构成了榆林人记忆中的味道。
04、赛驴会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陕北大地历史积淀的智慧与精神。而在定边,则镌刻着四省交界、白于山里的生命密码,更诉说着源远流长的美好故事与向往。作为定边非遗的特色民俗之一,“盐马古道”文化淀积了民俗赛驴的发展,定边赛驴会富含边塞文化的特征,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点,展现军事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定边赛驴会最早是以比赛驴子的走和跑的速度为主,后来发展为多种驾驭技巧的比赛,分为走驴、跑驴、夫妻赶驴、毛驴驮重和趣味骑驴等多个项目。走驴赛技巧;跑驴赛速度加技巧;夫妻赶驴赛幽默诙谐的情调和艺术表演;趣味赛驴赛各种骑姿的特技表演;毛驴驮重则是赛驴的负重能力和人的驾驭技术。
传统民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过去的赛驴,是人们农闲的娱乐,是商贾驮队与当地人们交流的载体和方式,如今更是赋予了别样的风味。每逢盛会,现场异常红火,欢声笑语连成片,定边人利用赛驴活动释放着自己的困顿,表达着对这祖辈相依为伴的牲灵的喜爱。
05、火判官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审美喜好也在悄悄改变,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依然用它纯熟高超的技艺给大家展示着传统文化。神木火判官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神木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保存了陕北黄土文化的艺术形象。
“火判官”由砖砌而成,泥塑外表,头上戴一顶纱帽,如判官端坐。“火判官”在堆砌时会在面部及全身留出七个孔,点燃时就会七窍冒烟喷火,场面壮观。早在上世纪70年代,点燃“火判官”就是神木民间年俗之一,如今神木的“火判官”已经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灿烂非遗文化犹如一颗颗星星,在传统文化中闪闪发光。那么在陕北,神木火判官就犹如一朵本土的“苦菜花”,带着浓醇的乡土味道,反映了神木人忠诚实在的黄土人情。
06、放河灯
河心沙滩上,烟花盛放;激流水中央,河灯璀璨。在神木放河灯的习俗历史悠久,情景壮观,寓意深刻,也是神木民俗文化中的亮点。每一盏河灯、每一点星火都带着一份祝福、一个心愿,与山水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民俗画卷。
神木铧山七月十五放河灯始于宋代,经元、明、清三代发展渐成规模,其目的由最初的河神祭拜以及祭奠河中冤魂,逐步演化为祈福求祥的民俗活动。今天,人们通过放河灯祈求生活富足、人丁兴旺、家宅平安等美好心愿,赋予了这项古老民俗活动以浓厚的现代气息。如今,神木铧山放河灯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河灯的灯架由高粱杆扎成,河灯用麻纸扭成,并在热油锅里炸过,共计360盏灯,象征一年之中每一天的平安。成群结队的河灯在悠闲地顺着河水漂流而下,灯光与水色相互辉映,明明灭灭,如民俗文化的点点繁星,流溢着璀璨的光芒。
如果说村落是乡愁的载体,乡村的肌理,那么民俗就是乡愁的内容,乡村的灵魂。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
二、榆林的简介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辖1市2区9县、155个乡镇、29个街道办事处、296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5.59万人。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263公里,总土地面积42920.2平方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市情主要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1021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26条航线29个通航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54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25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704.6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40.29亿元,增长9.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68.2%和2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9899元,约合23511美元。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和为加快全省发展作更大贡献、为陕西追赶超越作更大支撑“两个更大”要求,不断加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奋力开创榆林追赶超越新局面。